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名人访谈 >> 书法
      分享到:

      沈鹏:注重原创 贵在融通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1-04 16:55:11 来源:网络

        沈鹏先生是当今书法大家,他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诗词创作等领域有杰出的造诣。同时,沈先生还以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教学思想启后学于迷津,教育影响了众多书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化部明确中国国家画院五大职责,并将书法创作研究列入首要职能之中。这是国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和重大举措。经院领导研究,决定开办首届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精英班,同时,邀请沈鹏先生作为书法精英班导师。在众多报名者中,经过严格考核录取的40位学员,大都在当今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我有幸协助沈先生的教学工作,深感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而精深,并以深厚的学术观念和学理水平、独特的科学方法深受全班同学的崇敬。下面,我试以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先生的艺术思想,谈谈我对先生书法教学思想的粗浅认识。



          培养想象力 注重原创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沈先生从一开始就为“精英班”明确定位。他认为“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着眼于明天,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教育形式,让学员们认清自己在书法创作上的不足,开启学员们的想象力和原创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定位,缘于他对当代书法创作情境的把握:“我们正处于远离传统笔墨的时代,书法的实用功能已大大降低,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传统,如何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是书法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画院开办书法精英班是很有意义的。”这个“笔墨远离时代”的判断是沈先生书法教学思想的基础观念。



          沈鹏先生在精英班的第一堂课上,特别引用了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的观点:“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强调,书法艺术作品的可贵,在于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作品是高层次的。想象力对书法学习极为重要。精英班的学员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碑一帖,他们面对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完善自我的阶段,为了认清自己在书法创作上的不足,保证书法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他们需要开启艺术想象力和原创力。而想象力是对未来艺术状态在头脑里的一种虚幻的影像,正因为有了艺术的想象力,才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去实现想象中的效果,因此,想象力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动力因素。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进步,周而复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才有可能形成独特而深厚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沈先生的这一主张真正切合了精英班的学习现状。



          开启艺术想象力和原创力就要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否定和怀疑惯常的观念。沈先生深入浅出地解释道:比如太阳从东到西是颠扑不破的,是思维定势,但科学家却要追求宇宙的起源和未来。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逆向思维,比如苹果为什么不上飞,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写成八股形式等等。书法艺术中有许多已形成定向思维的东西体现了书法美的相对稳定性,对传统的继承不能离开既成的思维定势,但是决非所有已形成思维定势的东西都是积极的。《论语》里就有540多个“不”字,《全唐诗》“不”字也很多,在书法学习上也要善于说“不”。


        为了强化想象力,沈先生主张书法家应该多看各种字帖、多读书、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另外还要善于观察、联想,加强对不同领域事物观察后的整合能力。学会从自然、从生活中感悟书法。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从“公主与担夫争道”里悟得笔法、从蛇斗中悟得笔法,从荡桨悟得笔法,从锥子在沙中画出的痕迹联想到书法线条的质感追求。这是因为学习者以原来学习基础为内因,所以对外界的事物才能够有很高的悟性。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是书法家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之师。不过书法的想象力还只是一个心理能力,一个蓝图,而书法家原创力的获得则是实践能力的展现,还要依赖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丰富修养 贵在“融通”



          沈先生在教学中强调,艺术创造贵在“融通”,书法艺术的“融通”有几个不同层面:各种书体、派别的融通,各种艺术表现方法、方式、内在规律的融通,人与自然界现象的融通,与社会实践的融通等。韩愈说张旭“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与翁方纲的“世间无物非草书”都是一个意思,是最大限度的融通。



          丰富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是书法家达到“融通”化境的基础。沈先生擅长行草书,但是对用字规范极为强调,表现出一位学者书家的严谨风范。在一次授课中,沈先生详细地讲授了文字使用的规范性。他以“德”字的5种写法为例,谈如何处理书法创作中的异体字和别字、错字现象。又如“皇后”、“后羿”中的“后”字,为何不能写成繁体字的“後”,自己诗句中“逰长江”中的“逰”为何不能写成“游”。先生的严谨态度让大家心悦诚服。他提醒学员们,把简体字还原为繁体字的写法时,一定要理解字的含义,防止出错。为此,一是要多查字典,并且是书法类的权威字典;常用的汉字字典不能替代专门的书法字典,因为书法自有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常用的汉字字典判断书法的正误。二是多研究字之原体;三是要把书写内容弄透,弄清字的本来意思。可见,沈先生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书法家文化修养的提高。



          沈先生认为,书法家增加修养要多读好书,多读原著,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提高眼力,善于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学会触类旁通。在文学作品方面,他曾谈到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认为其中蕴含很深的人文思想,这样的道理看似与书法创作离得很远,但是当我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后,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生物学的学说中亲缘越远,交合的新品种越优异。按照沈先生的这一思想,精英班的学习也突出了多方面的内容,每次授课均邀请国内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或其他专家学者讲授一些书法之外的新鲜知识,内容就是针对精英班学员创作上所处的阶段性而精心安排的。例如邀请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李松、朱青生、丁宁,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文景,文艺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廷芳、著名学者王鲁湘等,从他们各自的领域出发为精英班学员们做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新鲜而前沿的成果的确让学员们感受颇深,对他们思考和领悟与书法艺术共通的道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沈先生认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广泛的学书修养对书家很重要。书法家应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丰富阅历。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而他的名作《黄州寒食帖》、《前后赤壁赋》均在被贬黄州一隅时所作。所谓“诗穷而后工”,丰富的人生经历提高了艺术家的境界和修养,为他感悟艺理做出了准备。




        在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沈先生主张书法家还要善于从自然界去融通,从生活现象和自然万物中获得书法艺术创作的灵感。他说,古人所云“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担夫与公主争道”,都是从自然界的物象中获得的书法创作灵感和道理,才使书法创作产生突破。黄庭坚说:“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字,似得江山之助。”(宋董更《书录》)宋朝的画家郭熙也说:“画家在观赏山水时,要‘以林泉之心临之’,‘身即山川而取之’。”(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画出来的山水画才能把人带到仿佛真实的山水之中。“江山”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开阔书家和画家的心胸,激发他们的灵感,培育他们的激情,达到人与大自然的交融合一,书法艺术创作自然会有神来之笔。
        古人曾把“技、艺、道”当做三个不同的、递进的层次,要求“技”和“艺”相结合,并能由“艺”上升到“道”。问题是我们往往比较看重技法,认为只要掌握了技法,书法的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不然,我们只有把眼光放得高一点,从宇宙观、人生观、艺术观驾驭技巧,“技”才可能达到更高的“道”的程度。沈先生贵在“融通”的思想正是保证书法家由“技”入“道”的重要途径。



          认清“自我” 发现“自我”



          真正的真理是开放的系统,而非闭塞的教条。沈先生在教学中坚持了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原则,以促使学员们认清“自我”,善于发现真正的“自我”,从而进一步巩固艺术的“自我”。



          沈鹏先生在精英班泰山论坛讲座中,通过对宋四家“苏、黄、米、蔡”学书经历的详尽评述,反复启发学员们体悟这样一个观念:“宋四家的学书路径,是按照自己的特点来选择的,我们每一个人也要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苦行可修炼成功,顿悟也能助人成功。对教学者来说,要因材施教;对学习者来说则要善于发现‘自己’。”



          对米芾学书经历的分析,沈先生特别引用了米芾晚年《自叙》中的一段话:“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方而宗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中国书法全集》)。



          沈先生说,米芾在这段自叙文中,共提到向11位书法家学习,用了三个“久之”,说明自己临习时间之长,这和米芾自称“集古字”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一是临帖持久不懈;二是能不断上追古人,追根溯源;三是转益多师。



          沈先生认为,蔡襄写《昼锦堂记》,形成了“百衲本”的特色,这种集字式的创作方法多为人所非议。从整体上看,蔡襄的创造性不如其他三家。而苏轼的学书方式更多师心自用之处。他在《石苍舒醉墨堂》中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东坡于书法未尝不用功,他在其《题二王书》又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可见,他的学习是见苦功、更见性情。苏轼的学书与米、蔡不同,他把自己的才华、学养、灵气在书法上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沈先生说,黄庭坚学书最初以周越为师,而“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为此他力避俗书:“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山谷在临摹上的方法是:“学书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但是,黄庭坚似乎站得更高,他说:“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工艺史辈同功矣”(《山谷题跋》卷八,《历代书法论文选》)。山谷“同是一笔法”之论乃度人金针,因为他眼界高,感悟深刻,所论已超越了普通的技法层次,而上升到了“融通”的高度。黄庭坚的末后二句,沈先生认为,是对于追求功名的“有心”者严厉的批评,这样的人只能达到匠与吏的水平。



          沈先生通过对苏、黄、米、蔡学书经历的分析,得出了他们的共同点:1.师古亦师心;2.临摹又不拘于临摹;3.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书家很重要;4.广泛的学书修养;5.善于从自然界去融通。



          沈先生认为,认清了“自我”,还要善于发现“自我”。各种各样的碑帖,不要因为王羲之先声夺人,于是去学王;也不要因为有人说赵字妩媚,还做过“二臣”,就鄙薄之。这些想法在实际生活里是常有的,这就是一种框框,它无形中束缚创造力。你内心真正喜欢什么便去学什么,要发掘潜意识中的珍宝,它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只不过有的人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因素过多地被压抑,有的人能袒露出来。所谓有没有才气、有没有灵感,常常就在这些地方。为此,书法家要善于总结,年年总结、天天总结、时时总结,对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总结,通过远观近察,发现作品中不足和可贵的新东西,古人好的东西要继承,自己可贵的新东西更要继承下来。
        有所不为 有所舍弃



          向沈老请教书法,所获得的不只是灵活、科学的学书方法,同时接受的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念、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书法学习上,他强调要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有所舍弃才会有所得;学习古人我们也应该舍弃一些东西,推开一些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学到一些东西。在继承上,“吃个半饱不行,也不要什么都吃,要懂得你自己需要的才行”。



          沈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讲到:“有一位年轻人买来一本法帖,我问他从中学什么,他说翻一翻,或许里面会有几个字对他有帮助,我同意这种态度。一本字帖有几百字、几千字,只要其中某一点真能得到启发,就很不错。如果说要想从这里面什么都得到,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这样说法可能较宽泛,因为‘某一点’的‘弹性’很大。我的意思是说,学习的时候要真正从里面学到一些于自己有用的东西。创作离不开借鉴,离不开向古人学习,也需要从自己的作品总结经验。创作中有时冒出一点新东西,要赶紧肯定下来,成为以后创作中一种比较恒定的因素,然后加以充实、积累,这样,以后又发现了新的东西,又成为相对恒定的因素,然后再加以充实,这样不断地积累。当然还要‘淘汰’一些,这与‘充实’、‘积累’相辅相成。我以为这种学习方法是可取的”(沈鹏《自我的发现》)。



          对于临摹,沈老认为,“似”帖又“不似”帖之间,一般人看重那个“似”,焉知“不似”中存有真意,硬把“不似”的部分抹掉,以“似”为标准,表现了创造意识的降低和否定。《兰亭序》的摹本,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各有特色,“摹”要求酷肖原作,却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主观成分。其特点所在,正是可贵之处。至于超越“摹”的临习古人的作品,掺入主观成分更多了。历代帖派都宗二王,但凡有特殊成就的大家,无不具有个性。学习古人与今人有所取向,意味着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肯定着自身,意味着在古与今之间寻找自己的方位。在以上说到卡夫卡的时候,沈先生还转述叶廷芳先生曾转述过卡夫卡的一句话:“歌德的语言力量太强大了,后人受到他的强大力量影响,以致延缓了德意志语言的发展。”可见对待历史上哪怕最高的成就,都不要采取僵化的态度。



          沈鹏先生的教学思想,从观念到方法,不仅开启了学员们的心智,而且对他们的书法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学员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提出来,先生必作认真详尽的答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场景每每令人感动不已。他的教学思想,具有深厚的艺术性、学术性和思想性,所探讨建构的是当代一种新的高层次的书法教育模式,这必将对中国书法的现状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览信息

      女艺术系列5:青绿

      我没有自已的名字?
      苍茫与浪漫陈文灿漆画、水墨画展
      黄一山:非格物– 形而下的空间叙事
      一石倾情--钟志源汉白玉雕塑作品展
      “不想忘记”石亮个展
      “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个展
      “艺起画”李善单、玛馨玲师生展
      “幽梦尘心”李旺水墨作品展
      2013年石家庄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艺术家
      王明明
      何家英
      霍春阳
      冯大中
      刘大为
      张志民
      美术理论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15(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