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 艺术新闻 >> 书法 艺术 国外 展会活动
      分享到:

      颜真卿《祭侄文稿》到底妙在何处

        作者:康耀仁2019-03-13 08:27:24 来源:中国拍卖网

          (1/9)图1 《祭侄文稿》乍看杂乱潦草

          (2/9)图2 开篇从淡墨开始,但此处电子图几乎体会不到这种变化

          (3/9)图3 黄山谷《忆李白旧游诗》,淡墨,书写快捷

          (4/9)图4 黄山谷《经伏波神祠》,浓墨,书写缓慢

          (5/9)图5 《祭侄文稿》无法无天的表现,令人不可端倪

          (6/9)图6 渴笔焦墨的线条

          (7/9)图7 奋笔疾书的尾部

          (8/9)图8 如果不是文字内容,如何看出此处的咬牙切齿

          (9/9)图9 动荡的线条可以感受作者的激动情绪,但无法细分哪一种情感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是至今规模最全最大的颜真卿系列大展,其中不乏唐代的欧、颜、柳、褚和宋代苏、黄、米、蔡的书法名品,可以说是“唐四家”和“宋四家”难得一聚。在这些作品中,主角当然是《祭侄文稿》。曾传说毁于战火而消失近百年的李公麟《五马图》,也悄然在展出之列,须知道,这是上辈人做梦都想一睹真容的宝物。此次亮相的消息公布后,业界惊喜不已,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但在临近展出时,《祭侄文稿》莫名地卷入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旋涡,一时间抢回热议话题,仍是主角。

        笔者在春节前专程前往东京博物馆,没想到,李公麟《五马图》意外冷清,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异常火爆,需要列队等待,完全展现主角的范儿。

        因为人多,每人观摩的时间在12秒左右,脚步挪动稍慢,工作人员便不断催促。时间太紧,想弄明白相关问题,的确有点难度。或因笔者观赏的时间较长,有好心人提醒可在第二排继续,果然,利用前面二人的空当,只要脖子伸长,即可整体地观察比较,一旦空当拉大,便趁机靠前,每次分别从墨色、笔法、节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就这么来回几十趟,前后大约看了三四十分钟。那天闭馆的时间意外地延长至晚上九点,因此,几乎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才离开。观展时留存的感受,本想整理出来,却因惰性和杂事缠身,拖至现在展览结束,才匆忙写就。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平定“安史之乱”时殉难的侄儿颜季明撰写的祭文,其时,颜氏家族已痛失多位亲人,因此,其撰写时的悲愤和忧伤不难想象。或因为如此,思绪喷发,一蹴而成,免不了涂涂改改,如果不是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第一印象必是潦草而杂乱(图1)。

        此卷没有颜真卿的署款、印鉴,与其常态书风也有明显的差距,通卷包括赵孟頫在内的不少藏印都是伪印,本幅也不见名家题跋……如果不是元初被鲜于枢定为“天下行书第二”,以及之后的豪华人脉的流传,这些问题放在今天的市场,任何一条都能成为质疑甚至打枪的理由。

        或因开篇时,颜真卿的思路、情绪没有完全放开,再是毛笔刚刚泡开,水分饱和,因此,文稿初始,速度缓慢,墨色清淡,直到第三行淡墨写干,才从“蒲州”沾上浓墨,之后,书写速度加快,淡墨不再出现,线条一直处在浓墨的干湿变换中。这种明显的墨色变化,印刷品大多弱化,尤其是浓淡关系,几乎很难感受得到(图2)。

        有过书法实践的人都知道,行草书的书写,淡墨水分多、胶质少,行笔不容易黏纸,而浓墨水分少、胶质多,容易黏纸。因此,淡墨适宜挥洒,浓墨则书写缓慢,难以表现快捷节奏。此次同时展出两件黄山谷的手卷,其中的《忆李白旧游诗》,淡墨,疾速书写(图3),而浓墨书写的《经伏波神祠》,则速度缓慢从容(图4),正好体现了这两种状况。而《祭侄文稿》的高明之处在于,一反常态,以浓墨快捷行笔,表现出乎意料而绝妙无比,这在历代名品很难见到第二件。有个来自香港的年轻学者,一直怀疑是复制品。诚然,他被这种意外的表现搞懵了。

        从线条质感判断,《祭侄文稿》使用的是旧笔,文字多处涂改,因此,从技法的角度算不上精美。但技法精美并非书法的全部内涵。此卷不计工拙的线条,任其自然的形态,不顾章法形式,构成了无法无天的篇章,加上一气呵成的气势,令精致技法的作品无法望其肩项(图5)。尤其是最后阶段不可抑制的渴笔焦墨线条(图6),如风雷闪电,疾风暴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因此,看似潦草杂乱,却有一股莫名逼人的气势扑面而来,直捣内心,让人喘不过气,其神妙处不可端倪(图7)。如果有人非得问《祭侄文稿》的高妙之处,只能答:不可言状。是的,在绝佳的作品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至今犹能体味到观展时的冲击力。论气场的强弱,《祭侄文稿》明显压过《五马图》,不愧是此次展览的主角。从表现的角度,如果说《兰亭序》可以摹描,那么,《祭侄文稿》则不可复制。这种气场散发出来的震撼,需要看到原作才能有所感受,印刷品则不行。启功先生曾经表示,从印刷品看不到的信息,正是书法原作的绝妙之处,直接道出了玄机。

        回到前面的话题,颜真卿在书写《祭侄文稿》时,其悲愤、忧伤的情绪,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是内容?还是线条?

        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便一直有学者不厌其烦地从线条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情感,哪儿强忍悲愤,哪儿咬牙切齿(图8),哪儿又是悲从心来,最后无法自已,悲痛欲绝。但笔者愚钝,实在有点疑惑,如果不是借助文字内容,单纯从抽象的线条,如何解读出来这些情感?

        当某种独特的现象或情绪,被无限夸张的时候,往往会成为皇帝的新衣。书法的情感表达也是如此。过去人们对于颜辉道释人物的怒眼,朱耷的笔下禽鸟的白眼,以讹传讹地视为对前朝的不满,其实不然。相关的分析,可参阅笔者拙文《颜辉〈铁拐仙图〉及相关道释作品的传承基因和精神意涵》(《中国书画》2014/12)和吴斌先生的《朱耷笔下的“白眼”真相》(《武英书画》第142期)。

        当然,根据《祭侄文稿》目无技法且快捷的线条、无所顾忌的形态、随心所欲的章法,稍有审美感悟能力的人,都可以解读出其中强烈的情绪波动(图9)。人在情绪激动时,心电图也是非常态的跳跃波动,但是医生无法分清是高兴,还是愤怒。笔者近日特地咨询了专业医生,得到这个验证。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书法,法在先,而真正一流的书法,却能忽略甚至抛开法的限制,而进入书道,所谓由技入道是也,两者的境界高低自然不同。从《祭侄文稿》的表现,可知其胜在技法之外,虽是“天下行书第二”,但近年已不断有学者称之为第一,笔者好奇,此展名为“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主办方是否也有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8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7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