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理论 >> 篆刻
    1. 审度历史 触摸美感
    2. 一个存于心底二十余年的愿望,一个历时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当陕西印人庞任隆的《华清池印谱》行世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传统文化饱满持久的热情。 《华清池印谱》是一册主题印作品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取一些景物的名称或词语篆刻为印章形式;而且,通过对这些景与物的历史钩沉与研究,使人们得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感受华清池的古今人文风貌,使人们在一种别样的阅读中审度历史、触摸美感。 主题印谱最初的雏形,以汇集诗歌文赋、名言警句一类闲印成谱为特征。这大约是明末的事情。据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载,清康熙十八年(1679)“钱觐自刻印成《波斋百二甲子印》二册”,此或可为主题印创作之滥觞。迄今三百余年,主题印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清季、“文革”前和当代三个阶段。陕西印人主题印 [详细...]
    1. 处处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2. 明代人学印大都是从摹古印开始的,而朱简学的不是当时流行的以梨枣木翻刻的《印薮》。他“尝从云间陈眉公(继儒)先生游,得顾(从德)、项(元汴)二氏家藏铜玉印越楮上真谱四千余方,又于吴门沈从先、赵凡夫, 城李长蘅,武林吴仲飞,海上潘士从,华亭施叔显,青溪曹重夫,东粤陈文叔,吾乡何主臣、丁南羽诸家,得其所集,不下万余,用是涤心刮目……以其当于古者,著而为则;戾于古者,黜而志鉴”(朱简《印经》),走的是一条以古人来验证自我、以自我生发古人、以形而上之精通阐释形而下之艺术理法的“大道”。一方面,他通过研究古印来“涤心刮目”,与习俗时风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他深知“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蚀之余,鲜不毕露丑态& [详细...]
    1. 方寸造像亦传神
    2. 中国传统的印章艺术,初因材料以及制作工艺所限,文人士大夫除却在印稿设计方面有所参与外,或凿或铸,皆由专业印工去完成。自元代王冕发现印石后,始开文人自篆自刻之先河,由是文人雅士竞相浸淫其间。至清代,篆刻大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称一时之盛。 因着文人广泛参与研究,故自此篆刻每多创意。除将印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有人在肖形印的基础上开始了肖像印的探索,且时有可观者。纵观印史,刻肖像印者,秦汉之际,未见有也;至清代中期,始有杨龙石之门人谢庸与另一名叫黄瀛叔者所刻数枚白描绣像印章传世。这些印作,用刀细腻,刻画入微,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将绘画与篆刻两种艺术门类巧妙结合,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样式,给后来者以诸多启示。至当代,肖像印创作得到一些印人的重视,张寒月、李树彤、张耕源等皆为善治肖像印者。 [详细...]
    1. 才思与匠心的凝聚
    2. 当收到《张新彦篆刻》这本小册子时,我感到很亲切,因为作者——我的朋友张新彦原来就工作、生活在青海,可以说他是从青海这块高原沃土踏上篆刻艺术之路、扬帆起航的。我反复品味这本小册子中的一方方印作,觉得新彦的篆刻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首先说说他的朱文印。“笔墨当随时代”(图一)率意大气,颇有齐白石遗风。其字体并非是常见的难以辨认的篆书,而是一目了然的楷书,较好地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主旨。印面为正方形,每个字的点画形态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是经过精心构思。如“时代”二字共用一点,“笔”字独占一行,都是他“谋划”的结果。其最后一点与边框粘连,起到了稳定全局的作用。 印边款更 [详细...]
    1. 浑厚华滋出自然
    2. 沈世和,字石民,江苏常熟人,久居苏州。工书画。篆刻师法文彭,但不为所拘,有自己面目。刀法恬静沉着,与汪关相似。著有《八咏山房印谱》、《虚白斋印谱》。 “家在菱湖橘社之间”白文印(图一)是沈世和对秦汉半通印的拓展。该印在章法上注重字的大小间的布局,使之具有不同的形状块面。如右行的“家在菱湖”四字,“在”字收缩,只占“菱”字的三分之一位置,使“菱”字得以舒展,“家”、“湖”二字取常规结构,以保持小篆的习惯性审美要求;左行“橘”字占地较大,“社”、“之”二字作递减,“间”字为常规结构,这 [详细...]
    1. 始于模拟 终于变化
    2. 苏宣是中国篆刻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篆刻家之一。他的人生境遇虽多曲折坎坷,但也幸运至甚。苏宣不幸幼孤,遭不平,曾弃书学剑。同时,在篆刻上,他又有幸得到文彭的亲自传授,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接受古文字知识。而且,他有何震这样的同门大师兄,能够有一个较高的篆刻创作的参照系。 “啸民”是苏宣所刻朱文印。古朴风格的大篆、浑厚的线条、对立统一的布局,是苏宣此印的看点。观此印,那起伏着的朱红线条,仿佛是人们血管里汩汩流动着的血液,由此焕发着感人的生命力。作者在某些线条上做了些虚化处理,如“啸”字左半部分的一些笔画,“民”字的中间部分等,使线条与线条之间有一些虚与实的对比。“啸”与“民”两个字,“啸”字在印面上占地方较多 [详细...]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35(s)   0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31284169
    memory 3.55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