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 美术理论 >> 篆刻
    1. 赵熊答网友问 -篆刻
    2. 感谢网友们对篆刻艺术的参与和支持,感谢网友们对终南印社及我个人的关心与关注。网友所问涉及面颇宽,因为我是网盲,故由中国篆刻网归纳了十数个问题,属我作笔答,姑且试着做这份作业,不妥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并展开讨论。 1、赵老师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印人的代表,并作为终南印社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对于篆刻实践和印社活动都身体力行,能否详尽介绍一下终南印社的的印风渊源和对外交流的一些经验? 答:终南印社早期的印风,主要源自秦汉印,特别是汉印形式。但近十年来,印章创作形式更趋多元化。不过,总的来看,终南印社同仁的作品中传统意味较为浓厚,较少“跟风”和“前卫”。 关于对外交流,限于客观上的原因(主要受经济条件制约)和主观上的原因(如我本人就不长于对外交流),其实终南印社的对外交流活动还有许多工作 [详细...]
    1. 感觉篆刻 -篆刻
    2. □ 徐正濂 时代不同了,我初学篆刻的时候,不要说什么“新概念”,即便吴昌硕、齐白石,老辈人也一边推崇一边又告诫:你现在不好学,要学坏的。仿佛那是大补的元参,咱们未发育,吃了要性早熟似的。但因此而使我对赵之谦、黄牧甫、陈巨来一家家地弄过来,虽仅得皮毛,到底也学到些精雕细琢的功夫,实在没饭吃了,还可以练摊刻戳子谋生。 现在时行说“激动”。回想起来,真正使我激动的是看到了来楚生篆刻。那时来先生已故世了,印谱也未出版,我只能四处搜集印蜕。有时见到一些书画家红腻沉积的印章,就感慨来先生宝剑没有赠给壮士。那时候我觉得来楚生比吴昌硕、齐白石更好。二十年以后,今天又明白来楚生毕竟还逊吴、齐一筹,特别在白文的处理上,还不及二位大气,或者说是在字法的个性化方面他吃了亏。以后还会怎么明白?不知道。 优劣真是 [详细...]
    1. “束缚”与“破束缚” -篆刻
    2. □ 韩天衡 艺术除却它那混沌而悠长地形成雏型的初创期,以后则形成了一条边继承、边积累、边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讲,继承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古今中外概不能外。 印章艺术自其形成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明确历史。初学者要入门,除了先继承是别无它途的。这继承就是按古来及今日所能见到的印谱、印作去临摹、借鉴,把握印章艺术的精义。 有些青年人却透露出一种心态,认为这是一种“束缚”。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束缚”,但它犹如初生婴儿的要“扎手扎脚”,限制他“喝酒抽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束缚”,正确地说叫“按规律办事”。所以对一无基础的初学者所宣称的冲破“束缚”的激越口号,我们只能 [详细...]
    1. 识篆?习篆?用篆 -篆刻
    2. □ 李刚田 王颜同学: 您来信提出的问题是个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不写好篆书能把印刻好吗?”这似乎不应成为问题,刻印必须学好篆书是一般性常识。古人尤为强调篆书在篆刻诸因素(篆法、章法、刀法)中的首要地位,明人甘就说过:“印之所贵者文,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者,惑也。”从字面上看,篆刻是由篆与刻结合而成(当然还有一个存在于印章形式中的重要方面,在这封信中且不去谈),篆是刻的基础,不懂篆也就刻不好印,篆书的功底越厚,刻印的路子就越宽。细数明清以来有成就的篆刻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也都是大书法家,不但其篆、隶书精绝,其楷、行、草也都有很高水平,严格地说,不懂书法就不是印人,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本不成问题,但在您的信中说:“当今有一些篆刻家,篆书写得不算好,或见 [详细...]
    1. 篆刻艺术的表现语言 -篆刻
    2. □ 李刚田 ××同学: 您来信让我用一个词语去概括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我想只好用“印味”这两个字了。这“印味儿”,正是篆刻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为了使篆刻作品具有独特的“印味儿”,才产生了篆刻艺术独特的技法与形式,也就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无论美术书法,或是音乐舞蹈、诗词文学,其艺术境界方面是息息相通的,有着共同的规律,但又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各个艺术门类,各有不同的艺术语言,篆刻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篆刻艺术的语言,是指其艺术形式而言,既不是指篆刻中印文的文学性内容,也不是指篆刻艺术所表现出的或高古、或稚拙、或典雅、或清丽的诸多艺术境界,而是指构成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字法、刀法、章法诸因素,对于纯粹意义的篆刻艺术( [详细...]
    1. (清)袁三俊 篆刻十三略 -历代印论欣赏
    2. 《篆刻十三略》,一卷,清袁三俊撰。袁三俊,字 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不屑制举,唯肆力六书,在村塾中即喜篆刻,父师呵责不能止。印章师法秦、汉,兼得顾云美、汪虎文神韵,著有《抱翁印稿》、《篆刻十三略》。《篆刻十三略》出现于清初印坛,语简意赅,言之有物,故后之学者每引用其说而铺陈之。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 学古 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自有会心。 结构 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 章法 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 [详细...]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224(s)   12 queries
    update:
    memory 4.8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