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纳画廊欣然于香港空间呈现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ScottKahn)的展览。《蓝月难逢》将呈现一组全新的绘画,它们聚焦不同阶段的满月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将之作为核心的构图元素。展览还将呈现卡恩职业生涯中的数件精选风景作品,其中不少也囊括了月亮,它们常在背景中若隐若现,仿佛凝结成了下方场景的某种征兆。这些作品共同地体现了艺术家对风景这一门类的独特处理方式。这将是卡恩在亚洲的首展,也是自2024年5月卓纳画廊宣布代理以来的首场画廊个展。
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经历,卡恩创作的谜团般的风景、肖像和梦境之景杂糅着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五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具象的表达方式,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细腻而诗意地渲染着他周遭那个壮美与庸常共存的世界。他依据精确的几何以及色彩和空间关系细致入微地建构画面;采用的透视和光线则营造出一种极具纵深的视觉效果,由此凸显了反复出现的人物、地点、象征所产生的共鸣。卡恩的作品体现了他独特的个人观点,同时拓展着普世的主题,为观众提供了一条以获得开阔情感的渠道。
展览标题出自一幅创作于2023年的绘画《蓝月》,画中满月的银色圆球似乎正在与它蓝色的分身相互融合。作为一种月相,“蓝月”指的是依据日历在一个月中出现了两次满月,这样的情况每两到三年出现一次,不过该词起源于十六世纪时“月亮是蓝色的”一说法,意在表达某种不可思议的离奇现象。在他的新作品中,卡恩巧妙地发挥了这句话的色彩含义,所呈现的月球景观近乎生活体验的摹写副本,但画面又被电光般的色彩或是幽灵般的阴影所贯穿,将观众拉入另一重境界。两幅相关联的小尺幅作品《蓝月II》和《女贞树篱后的日落》(皆创作于2023年),似乎放大了尺幅较大的《蓝月》中的元素,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改造,以此探索全新形式的可能性,从而引发不同的反应。
在另一件作品《狼月》(2023)中,卡恩将画布大致地一分为二,创造出两幅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的构图,相互彼此影响。“狼月”——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因据说一月份会伴有狼群嚎叫着出来觅食而得名——低低地垂着,硕大的身影仿佛漂浮在构图上半部分里漆黑幽深、没有星星的夜空中央。下方,则是一片被渲染成深红色的、光秃秃的树林,还有间或显出的蓝色一直延伸到远处,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质感,由此凸显出悬停于空中的月亮的视觉效果。而在创作于十年前的作品《春月》(2013)中,卡恩以不同的方式构想空间,画中描绘了一轮被云层遮蔽的遥远月亮。卡恩让观众透过树丛中的空隙瞥见月亮,并利用对称的构图在平坦的画面上营造出一种广阔的、渐退的纵深感,使月亮既不祥地存在,又遥不可及。
同时展出的还有卡恩两幅出自1980年代的重要早期作品,展现了他绘画探索连贯一致的特性及其衍进变化。作品《斯托克弗莱明的悬崖IV》出自1987年创作的一个重要系列,描绘了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雾气笼罩着青翠的山峦。在画中央,一个小小的、神秘的开口,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最后,作品《纸牌游戏》(1985)将卡恩的风景与肖像架接起来,让人松散地联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1495-1498)的构图。艺术家本人端坐在一张长桌的中间,双手伸开,露出四张翻开的扑克牌(它们依序而读组成了卡恩的生日);在两侧各有一个男性人物,他们分别注视着不同的方向。在长桌的后面,一幅三部分构成的田园诗般的风景延伸着画面的空间,但观众难以确定这幕风景是透过窗户瞥见的,还是一幅画布上的作品。卡恩错视画构筑的天堂风景模仿了祭坛画的架构,囊括了他作品中的诸多关键主题,存在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悬崖边。
值此展览之际,作家、诗人姚强(JohnYau)在画廊官网davidzwirner.com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卡恩风景绘画的新文章,正如他在其中所写:“这些绘画源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它们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并且无缝地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催眠状态的清晰性。站在卡恩的绘画前,我们开始看到自己正在观看一个世界,其中尽管饱含大量精确的细节,但仍旧是个谜,就像一个无法被打开的美丽的盒子。”
斯科特·卡恩(ScottKahn)1946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1967年,他获得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BA人文学士学位。次年,卡恩前去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求学,师从画家塞奥佐罗斯·斯塔莫斯(TheodorosStamos),并且遇到了诸如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等其他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尽管他很快便远离了抽象绘画的方式,转而投入他日后广为人知的具象风格。卡恩随后于1970年在新泽西新布朗斯维克的罗格斯大学完成了MFA纯艺术硕士学位。
卡恩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地举办展览,在2018年开始获得广泛关注。那年,他把自己的一幅画卖给了他的朋友、同为画家的王俊杰(MatthewWong,1984-2019),这次的作品收藏意义重大。卡恩和王几年前通过“脸书”相识,因为共同的艺术兴趣而结缘,并最终互相见面、分享各自的作品。王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卡恩的绘画《路的尽头》(CuldeSac,2017),并称赞卡恩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将卡恩的创作实践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此后卡恩举办了多场个展,包括《现在与过去》,欧博画廊(OberGallery),康涅狄格州肯特(2018);《日记》,尼凯尔·博切恩画廊(NicelleBeaucheneGallery),纽约(2019);《日记续篇》,哈珀画廊(Harper’sGallery),纽约州东汉普顿(2019);《灵魂之国》,ATM画廊,纽约(2021);以及,《牧神的午后》,哈珀画廊切尔西及“公寓项目”空间,纽约(2021)。2021和2022年,阿尔敏·莱希画廊(AlmineRech)在巴黎和纽约为卡恩的作品举办了两场个展。
艺术家还涉足电影领域。2023年,他制作了电影《狗咬人》(DogBitesMan),这部松散的自传体形式的电影长片由诗人弗雷德里克·柯文(FrederickKirwin)编剧,卡恩的作品贯穿其中。
卡恩曾两次荣获“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奖”(1986和1995年),并曾在位于纽约蒙托克的爱德华·F.·阿尔比基金会做艺术驻留(1975-1977年)。他的作品被珍藏于中国佛山的和美术馆、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龙美术馆,以及达拉斯的拉彻夫斯基收藏会。
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纽约的韦斯特切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