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策展人:张敢
展览序言
张 敢
看杜大恺先生的作品,最令人叹服的就是,无论表现什么题材他都能做到形神并茂,气质俱盛。
杜老曾游历过欧洲、亚洲和南北美洲多国,如何用带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属性的水墨来表现不同地域的风情和面貌,同时又不失水墨的韵致,一直是他致力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用水墨来表现异域风情的中国画家中,唯有杜老捕捉到了那隐匿于风景背后的文化精神的气质。
事实上,即使表现中国的景物,杜老的视角也与传统中国画迥然不同。他善于从那些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感和情趣,如他画中的乡村、果蔬、动物和人物,总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动。在古代的山水画里,村落往往掩映在山峦与林木之间,成为风景的点缀。而杜老笔下的乡村却以中景和近景出现,甚至那些在现实中显得有些丑陋的现代房屋,仿佛都具有了一种淳朴的美感,成了当代乡村生活的象征。自1990年开始表现苏州及其附近的村庄起,杜老对乡村的热爱和理解变得日益深刻,他说:“我画乡村是为自己留一些记忆,也为历史留一些记忆。”有朝一日,当那些乡村建筑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消失殆尽的时候,人们还能从杜老的绘画中感受到平凡生活的诗意。
杜老绘画的主题多源自他淳朴淡然的趣味。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以及一些触手可及的小物件,也纷纷走进了杜老的画里,它们鲜活地记录着杜老的日常和品味。在他眼里,“其实蔬果的背后就是人生,不同的异彩纷呈的人生,画面中蔬果的不同是不同的人生使然也。”
潘天寿有一段论画的文字,用来概括杜老的作品显得颇为贴切:“画者,画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矣。”杜老的绘画非常注重构图,这在他的风景画中显得尤为突出。他先用线勾勒出房屋结构的疏密与节奏,再用淡墨或色彩加以渲染,形成体积与空间,点缀其间的树木缓和了体块之间的冲突。杜老常常用淡墨来调和大面积的色彩,与局部的纯色或留白的天空形成对比,整个画面的色调显得雅致而沉稳。通常现代建筑没有装饰,大面积的墙面和单纯的结构更适合这种表现方式,这可能也是杜老喜欢画城市和乡村建筑的原因。而建筑又是体现文化差异与内涵的载体,杜老能做到“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原因也在于此。
杜老对语言的探索从不止息,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2008年,杜老决定每年出一本画册,从前一年所画的作品里择其满意者收录其中,如今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翻阅画册,有旅途中的风景、有偶得的静物、有授课时写生的人体,数以千计的绘画却从未让人感到过雷同和重复。然而,这些画册仍未涵盖杜老创作的全部。这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杜老举办的展览,还展出了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部分公共艺术和连环画,让我们不禁由衷地赞叹杜老的勤奋与蓬勃的创造力。
祝愿杜老的艺术青春永驻。
杜大恺
杜大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43年生于河南叶县,祖籍山东黄县。
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清华美术》主编及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
杜大恺从九十年代开始从事水墨画创作,是中国当代新水墨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作为中国公共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参与了八十年代以来的许多重要公共艺术项目,成为时代的重要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