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荣剑
从基弗到张国龙
——材料的诗性与东方精神的觉醒
荣剑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以厚重的历史叙事与物质语言的史诗性闻名,他用铅、灰烬、钢铁等材料构建了关于战争、神话与文明的宏大寓言。而在遥远的东方,张国龙——这位曾留学德国十余年、深受基弗艺术哲学影响的艺术家,正以综合材料为笔触,书写着属于中国大地的四季诗篇。此次“四季”主题展览,既是对基弗艺术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场东方文化基因的觉醒宣言。
基弗与张国龙的创作语言共享着对材料物性的深刻探索。基弗的废墟美学中,材料是历史的残骸,承载着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张国龙则以宣纸、麻布、矿物颜料为媒介,将材料的“物性”转化为“灵性”。在他的作品中,宣纸的褶皱与拓印不再是单纯的肌理,而是四季轮回中风的痕迹、雨的私语,是《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当代演绎。这种对材料的敬畏与转化,既延续了基弗对物质精神的信仰,又注入了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差异则源于文化根脉的分野。基弗的悲怆与沉重,根植于欧洲战后历史的创伤;而张国龙的四季叙事,却渗透着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诗意传统。他以抽象化的山水肌理重构时空,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凝练为五彩晕染下的虚实相生。画面中隐约浮现的甲骨文符号、青铜器纹样,或是敦煌壁画的斑驳质感,皆是中国文明基因的隐性编码。这种“中国性”并非符号的堆砌,而是以材料为媒介,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
张国龙的创作,恰似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他以基弗式的材料实验为起点,最终走向东方美学的复归。四季更迭的意象,既是自然规律的写照,亦隐喻着文明传承的生生不息。在这场展览中,观众将看到一位中国艺术家如何以全球化的艺术语言,重构本土文化的当代叙事——从基弗的“废墟”中,生长出一片属于东方的、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原野。
张国龙
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德国美茵茨大学自由艺术系师从克劳斯·尤根-费申教授(Professor Klaus Jungen-Fischers)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三十年来张国龙的艺术风格,一直围绕着“艺术观念与材料语言”上的中西融合,藉由材料的物质属性抒发自己意欲谋求的文化意象,也在对综合材料的把握和运用中构筑起自己作品的个性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