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世科2012-08-08 10:20:03 来源:新浪博客
喜欢书法的朋友,不知道钟繇的恐怕不多。钟繇的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并称“钟王”。可要说钟繇因“盗韦诞墓”,身负奇冤两千载,至今未雪,恐怕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
话还要从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的《笔势》说起。蔡邕作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蔡邕一生精于书法,是“飞白体”的创始人,著有《笔势》一书。蔡邕死后,《笔势》辗转落到曹魏时期一个叫做韦诞的人手中。当然,韦诞也非等闲之辈,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制墨家,韦诞擅长草书、飞白体,并自创了“剪刀篆”。于是,后人便在蔡邕的《笔势》、韦诞、钟繇三者之间,演义出“钟繇盗韦诞墓”一说。
据说,钟繇和韦诞同殿称臣,一次,钟繇到韦诞家做客,看到了《笔势》这本书。一向仰慕蔡邕的钟繇先是提出要将这本书借回去拜读,韦诞舍不得将其外借,便婉拒了钟繇。其后,钟繇又提出用重金购买,结果还是遭到了韦诞的拒绝。钟繇心思费尽,也没能得到《笔势》,竟然气得吐血不止,昏死过去。幸亏曹操及时派人送来了灵药,才将其救活。对此,钟繇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得到《笔势》。后来韦诞去世,钟繇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便用重金雇佣盗墓贼盗掘了韦诞之墓,终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笔势》。从此后,他发奋研读、练习,终于悟到了蔡邕书法的精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如此一来,钟繇为得到《笔势》,竟雇佣盗墓贼盗掘他人之墓,无论其出发点如何美好,但“盗墓贼”三个字,于钟繇已是实难脱身。钟繇其人,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士,虽官封太尉,爵至乡侯,位至三公,位极人臣,然因其“盗韦诞墓”,便被人指指点点近两千载,始终未脱“盗墓贼”的干系。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用史料说话。据史料记载:韦诞,字仲将(一七九至二五三),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由此可知,韦诞的卒年是253年。而钟繇,字元常(-五一至二三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卒于230年。也就是说,韦诞死时,钟繇早已作古23年之久。一如“关公战秦琼”,“钟繇盗韦诞墓”的怪异之事,自然是十二分的荒诞。
“钟繇盗韦诞”的故事,最早见于一本叫做《志林》的书。该这书成书于西晋时期,作者是当时的名士虞喜。虞喜(公元281 ——356年),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由此可知,虞喜是长于天文而短于修史的。其著作《志林》本身就不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
可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工于多种书体,其隶书尤其颇得蔡邕隶书之味,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钟繇成名时,蔡邕已然去世多年。钟繇又是如何得到蔡邕真传的?真的是因为钟繇盗墓得到蔡邕遗书的缘故吗?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一个叫张彦远的人在一本名为《法书要录》的书中写道:钟繇的书法得传于蔡文姬,而蔡文姬自然是学自其父蔡邕。如此一来,“钟繇的隶书颇得蔡邕隶书之味”一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
-
名人堂
-
-
艺术展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