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明代画家陈洪绶:尚有一念从未毁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10-09 14:46:0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春风弄蝶态轻盈,惹得骚人耳欲倾。陈洪绶的《听蝶》(局部 立轴 设色绢本 109×38cm)作于1626年,此时的他不过才28岁,正处在他的声望蒸蒸日上之时,所以早期的人物还比较圆润华美,面目衣纹都如此。精神气质上也正

        《枕琴待客》(立轴 设色绢本87.5×39cm)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其画风,当是三十岁以后所作,人物面目特征开始日显,笔力渐显老辣,题写的“老莲洪绶画”五个字,真是好漂亮!可惜,后来的收藏者在画的右下角也写了字?

        《作画图》(立轴 设色绢本75.5×28cm)可让我们赏一赏过去文人作画的模样儿了。青石桌铺纸,红秋叶、奇石陪伴左右,有文趣也有野趣。画者捻须寻思着如何落笔的样子,实是可爱又生动。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人物画,从古至今,男人、女人、小孩子,帝王、将相、知识分子,以及仕女的模样,无论是简笔勾勒,还是细笔点染,看一眼就觉可亲可爱,接受起来毫无难度。


          顾恺之的洛神,周昉的后宫,唐寅的仕女,因要感慨女人的美丽,所以能把女人画得要多婀娜就多婀娜。


          顾闳中的韩熙载,阎立本的唐太宗,周文矩的高士,因要显现将相、帝王与知识分子的品端貌正,所以把男人画得要多气宇轩昂就多气宇轩昂。


          虔诚地赞美,纵情地讴歌,揭示出美的真谛,画出气度的极致,是历任画家们的重要责任,也是他们的心中向往。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术史,就是美的历史的意思。


          “赏美”融入基因,化为血脉,一代一代传下来,养成了我们的读图习惯。有一天忽然看到有人居然把人物画得不那么美,甚至有些怪异,那惊讶的嘴巴,便要张得大大的了!


          明末清初的大画家陈洪绶(1598-1652),就是中国“美”术史上偏偏不咏美的一个画家,他的人物画十分费人琢磨,女人不是亭亭玉立而是弯腰驼背的,脸庞也不秀气;小儿童往往头大如斗,浓眉鼓眼,面相也不甜美;男人么,耳长颌尖,鹰钩鼻子深眼窝,圆眼珠墨黑一点,不小心以为哪里的小鬼跑出来。


          因为图式如此不同,气韵如此相异,刚开始赏读陈洪绶时,总忍不住在揣摩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我最早读到的他的作品偏偏还是一幅木刻画《屈子行吟图》,画中的屈原没有史书上歌咏的绰约风姿,孤独、瘦削,跨剑踯躅着,眉宇间锁着忧愁,把人的心看碎了。


          所以翻书一读到陈洪绶,反复揣摩他的时间总是更长一些。


          陈洪绶本人是在绍兴诸暨出生,可他们家的远祖是世居河南的居民,因为北宋沦亡,朝代改变,才随全家迁到浙江。


          陈洪绶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从曾祖父到父亲,都是官宦,不算是最显赫的官宦世家,但也是锦衣玉食的大好人家。


          陈洪绶的出世也有某种中国人最喜爱的传说,说是有一道人曾赐予其父一枚莲子,说他吃下便可生得一个如莲的小儿。后来果然得聪慧小儿陈洪绶,便取小名为莲子,所以史称的陈老莲即为陈洪绶,这两个名字,他是用得最多的。


          出生够好,天赋极佳,还有一颗谦虚的心,所以陈洪绶自小的家学底子十分厚实,四岁能画大幅神像,十岁笔墨如得天授,十四岁时,凭手中之画,已可换回不少银两。


          但他家庭的命运却一直在走下坡路。陈洪绶的父亲死得很年轻,三十五岁即告别世界,此时陈洪绶不过才九岁。十八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剩得一个哥哥,却没把他当至亲的亲人抱在怀里一起取暖,只唯恐他分走了家产,竟至对弟弟加以逼害。


          陈洪绶心知肚明是财产惹了祸,不想手足相残也不愿作一分计较,留下财产给哥哥,念一份虚空的爱,永远离开了家,自谋生路去了。


          陈洪绶有如此气度的处世态度,固然在其天性纯良,不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不到二十岁时已很了解自我的才能,相信不用争家产也可以活得够好。


          确实,他的人生苦恼,从来不在钱上。


          陈洪绶在家时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师蓝瑛教其绘画,此位人物是明代浙派的著名画家,他识得陈洪绶时,自己二十三,陈洪绶十岁。年岁隔得不太遥远,又惊异这个十岁孩子的天赋才能,从此作了他的师,亦作了他的友,很长时间内,二人总在一起切磋画艺。


          由此可知,陈洪绶绘画的起点,与他的开智,是如何的高,有多么的早。


          待陈洪绶离家而至绍兴独立生活时,他又拜了当时的思想名家刘宗周为师。这位明末的重要思想家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十分强调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与行动力,他在思想上对陈洪绶的影响,可说是终身的。


          落实到绘画上,要说陈洪绶的独树一帜,那种特殊的强烈的表现形式,旁人是从未想到过的,既难以模仿,又难以突破。


          从才能上来说,陈洪绶非常的早慧,非常的个人化,非常的独特。但这并不表明,这种绝顶聪明的人就会考试。


          他反而有可能是最不适应某种社会秩序与规则的人。


          科举制度是被确认了的社会规则,凡有一番抱负之人,不通过这种考试就跃不上大展身手的那个平台。


          陈洪绶三十岁那年中了秀才。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一次胜利,此后他屡考屡败,考了十多年,最终知道他要与仕途作永远的告别。因为一件事情折磨人十多年,放下当是唯一的选择了。


          但这个考试败北的人并非一介真正的失败人物,他在艺术上的杰出才能,被当时的崇祯皇帝大为看好,一纸命令传他进宫,要他临摹宫内的历代帝王图像。


          此次进宫,陈洪绶饱享眼福,得以纵览内府的大量藏画。这种机会对于他这种读一叶便知秋的人来说,引起的震动可说是不小的,他迅速地吸取着他需要的营养,通过反复的研究与比较,更加确立了自己那种有特殊表现力、不必咏美的艺术形式。


          崇祯皇帝本来的意思是说,让陈洪绶永远在宫内画画,作一名内廷供奉。这样的大才,以如此的方式服务于朝廷是再好不过的。


          但朝廷也真不是一个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呆下去的地方,皇帝身边若有奸臣或佞臣,过于有才气与气魄的人便会让这些人很不爽。


          小人不爽,陈洪绶见着他们更不爽。所以即使皇帝待他再好,他也并没有在宫内继续呆下去的想法,不久即返身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诸暨,过他的文人生活。


          这里有个小细节很值得品读,就是陈洪绶返回诸暨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曾去五十里外的绍兴居住,而住下的房子,是我们很熟悉的另一个大画家徐渭的故居。他将它命名为“青藤书屋”,在这里以画为生。


          这真是美术史上的一段小美谈。徐渭逝世后的第五个年头,陈洪绶来到这个世上。两位巨匠人物从未蒙面,但竟以如此的方式神交,天地如有灵,他们彼此都将感到太幸福的吧。


          今天我若是说,想去沈从文故居住下,写写字,看看他看过的风景,那该是多么荒诞不经的事啊,虽然我是真的如此想。


          在中国的历史上,崇祯皇帝(1610-1644)不是一个好名声的皇帝。不管原因有多复杂——接鼓传花的此朝廷,往往是上一个积弊深重的朝廷的恶果——明朝是在他的手上灭亡的。国不在,人也将不存,皇帝在三十五岁的英年随国亡而自缢身死,而他那么多的臣民,在灭了明朝、杀人如麻的农民领袖李自成的手下,当如何活下去呢。


          可以说,陈洪绶及身边之人全是朝代兴亡的直接受害者。或者说,中国历朝历代的兴亡必然是血腥刺鼻的杀人史,而并非什么文明史。


          亡国之前,陈洪绶的生活再不顺,可天尚未垮下来,且名声巨大。皇帝爱他的才能,民间也爱他的才能,实在是他的绘画太有特点了,初觉怪异,继觉有味,再觉回味无穷,更何况他的版画简直是一绝,他要以文为生,好好活下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不过国破而家亡,陈洪绶不仅自己曾被清兵俘虏过,几遭杀害,他的众多师友与名士知己,不是由于抗清而殉国,就是誓死不从清王朝而自杀。他的老师刘宗周就绝食而死。


          陈洪绶没有慷慨赴死,他在痛哭流涕之后,剃削一头青发,入云门寺为僧了。


          他的心中装着这不能救国的满腔痛苦,入寺后便把自己更名为悔僧或悔迟,为国,为皇帝,也为友,为自己。


          天垮下来后的日子,陈洪绶是怎么过的呢。


          他是万念俱灰了的,曾写下“此身不死不胜哀”的句子,痛呈出一颗文人对人间的良心。


          他喝酒,纵情,爱女人,夜深人静后饮声泣泪。


          但早晨太阳升起,他又打起精神,铺开绢布与宣纸,泪墨齐下画画。


          事实上,自明朝1644年灭亡,到陈洪绶1652病逝,这中间不过只剩了八年的时间。就是这弥足珍贵的八年,因为精神上处于绝境之中,对人世有了最痛切的了解,他的创作才更深入,风格上更奇绝,塑造人物形象时才更具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的花鸟、山水、人物,以及他的传世经典版画《博古叶子》——尤其是《水浒叶子》,忽然全都在生命的后期,集了大成,一切都那么神采奕奕,风格凸现。


          是他把活着的煎熬,化成了生命本质上的一种张扬。


          陈洪绶幼年是一个幸运的宁馨儿,父疼母爱,举家呵护;少时则好着鲜衣,好吃美食,好书画也好良辰美景;随着岁月延伸,抱负不展,生命渐渐黯淡;及至晚年,国亡家破,性命艺术样样不保,遁入空门无非只为避难,真的是万念俱灰。


          但总还有一念未毁,那便是这关于生命不死的艺术。


          我向来认为人的活着,分形式与内容之说。只有形式的,是行尸走肉,来与去空无意义;但若形式包含了内容,生命便将远远超越那个形式本身了。


          陈洪绶在艺术上的一念未毁,便是他超越了这有限的形式,永远对世间贡献了他的有内容的生命。



         

        责任编辑:杨小薇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87(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