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

        作者: 杨加深2014-03-07 10:46:11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1/2)苏轼《黄州寒食帖》

          (2/2)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苏、黄二人受到对方调侃后的反应。“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也就是说,苏、黄二人没有恼怒,没有不快,也没有尴尬,而是开怀大笑,认为对方深深说中了自己的书法弊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能反映一种大家风度。或许有人说,这有什么,玩笑嘛!我要说的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苏、黄般大度的恐怕不多。一般说来,书法家叫人看自己的作品,最希望听到的往往是赞赏,而不是他们口头上所谓的请赐教、请指正等。所以,当别人哪怕是晚辈请我们指点其书法时,除非是特别熟悉又真诚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考虑对方的面子与心理承受能力。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练字才几天的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向一位书法家请教,书法家看透了他的意图,心想,如果我说他好,就有悖于自己的良心;如果说他不好,就可能很尴尬。于是就说,你的字写得真黑啊!这很像是鲁迅《立论》中描写的那段给他人儿子过满月,既不想说谎又不想遭打的经典台词。


          学好书法,除自身的天分与努力外,还要真诚地与同行交流,向大家请教,虚心倾听人家的看法,这样才有可能长进快。苏、黄二人在辈分上有长幼之别,黄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年龄上相差8岁,这种亦师亦友之间的坦诚戏谑,不但没有遭到后人的诟病,反而成了千古美谈,苏、黄胸襟之坦荡、待人之真诚与大家之风范,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书法人深思的。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9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