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关于“西南”这个词--“从西南出发” 当代艺术展综述 (作者:李青)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28 18:08:59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由王林先生担任总策划的“从西南出发”当代艺术展于2007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在广州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包括文献展示、作品展览、现场行为展示等,参展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自'85以来近百位西南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均被囊括在内,可以说这是一次西南艺术家老、中、青三代的聚集。

          作为一次纯学术性的展览,“从西南出发”当代艺术展是广东美术馆“'85以来的现象与状态系列展”的第二个展览,旨在对西南艺术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回顾80年代以来西南艺术群体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在做出反思。怎样重新认识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西南”一词的内涵?关注在当下流行、大众、娱乐、市场、消费、全球化等语汇大行其道的背景中,中国当代艺术应当何去何从?

          “从西南出发”的主题给予人们启示是“西南”是一个出发。由此出发,当代艺术该指向何处?--从展览总策划王林所提出的主题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当代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其实作用。

          “异在”

          西南艺术伊始,就因其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与主流艺术、商业艺术有着较大差别。8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南的伤痕-乡土艺术大概谁都不会陌生,何多苓的《春风已苏醒》触动人们反思“文革”,罗中立的《父亲》结束了“神”的时代,我们最先在这里看到一种对社会普通人文关怀的回归。不能不说,西南艺术一开始就是走在前沿的。 '85美术新潮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入一个多元化时代。“西南艺术群体”、“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等诸多群体可谓“百家争鸣”。西南艺术的“新具象”创作在当时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大,因其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性,而与当时的北方艺术理性绘画相对应。这一现象亦反映出“西南”一词是一个先锋性的艺术存在。

          “西南”这个名词在这里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群体的指代,其发展进程中的前卫性从未被消解过,我们可以从'85美术新潮之后的西南艺术家的创作中找到映证:王川《墨点》(1990年)、叶永青《大招贴》(1993年)、周春芽《黑根一家-男主人》(1995年)、李华生《作品3号》(2002年)、张晓刚《父亲和女儿》(2005)、廖海瑛《串红》(2006年)、曾浩《2006年1月28号4点》( 2006年)等等……艺术家们对艺术精神执著地追问和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令西南艺术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异质特色。

          “深度”

          西南伤痕-乡土艺术促使人们重新关注社会底层和生存问题。到80年代中期,毛旭辉、叶永青、张晓刚等人发起的“西南艺术群体”从个体的角度更加强调这种人文观照。“新具象”就是“心灵的具象,灵魂的具象”(毛旭辉 语),此时,以“新具象”艺术为代表的西南艺术,其重直觉体验、重思想情感的性格格外凸现。“生命流”的表现主义画风正是这一特点的表现:张晓刚1988年的作品《生生不息之爱》展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情。本次当代艺术展中,张晓刚创作于1998年的《黄色婴儿系列》作品把热情延续了下来,但创作内容在“中国经验”的累积之后,从一种自我体验的表现转变为更加宽广的社会人文的关注。这也是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精英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自觉。除张晓刚以外,众多西南艺术家的作品中也体现出这种创作中的思想自觉的转变:孙国娟 《我的城市》(1986)、忻海洲 《民工潮擦皮鞋者》(1994年)、刘建华《F1》(1993-1996)、沈娜《右手系列》(2004年)、庞茂琨《游离者之二》(2005年)、李一凡《淹没系列》(2005年)、潘德海《劳动者11号》(2006年)、钟飙《新火石时代》(2006年)……“西南”这个词蕴涵了强调人文、关怀生命、注重艺术精神的意义。

          时至今日,王林先生依然指出“西南当代艺术已面临危机”(自《西南艺术的危机》王林,《艺术当代》2007年2 月,93页),这是艺术批评家对现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引发的问题(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导致艺术创作疏于人文关怀,缺乏深度的担忧,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都应当警惕的问题。

          “历史”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人们迎来一个消费的时代,“艺术与市场”的问题格外突出起来。如果说“西南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最具有连续性”(王林 语)的话,那么这个“最具连续性”评语的获得一定得益于西南艺术家创作的话语独立。 “1985年的时候,艺术家有着强烈的冲动,发自内心地想表现他们的想法,几乎完全没有受到市场的影响……今天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到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需要重新回顾当年艺术家们的纯粹艺术精神。”(郭小彦 语)面对市场的诱惑,艺术家可以保持冷静的头脑,能动地调整好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创作者的话语不随波逐流是十分关键的。在西南艺术作品中,可以找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毛旭辉的“剪刀”、李华生的水墨“日记”、叶永青精细的“涂鸦”等等,都彰显出一种十分主动的艺术执著。展览希望观众在思路上经历了“回顾--反思--展望”这样一个过程之后,认识到“历史”对于艺术的价值,这是所有优秀艺术家必然的也是唯一的归宿。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7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