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图轴(国画) 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谷雨,作为春末最后一个节气,既是“雨生百谷”的农耕信号,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赏画的诗意时刻。明代画家文徵明笔下描绘的煮茶场景,曾是一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六百多年后,那些画中的茶盏、泉井与青绿山水,依然在茶烟中延续着文化的温度——从书斋案头的丹青墨迹到青山翠谷间的产业新篇,一片茶叶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馈赠,更见证着传统智慧在土地上的生根与绽放。
文徵明,身兼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诗文领域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尤擅山水画,风格独具,而对茶的痴恋更贯穿其艺术生涯,一生创作百余首茶诗。尤为可贵的是,他将对茶的热爱融入丹青,创作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等皆为传世之作,其茶画数量之丰、题材之广,在古今画坛堪称独树一帜。
《惠山茶会图》展现了一番明代文人雅集的场景。画面中松林掩映茅亭泉井,文徵明与友人或围井品茗,或漫步吟诗,童子煮茶的袅袅茶烟与松涛声相和、青山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士活动相映,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此图采用工笔设色,树石勾皴具行书笔法,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中见拙意。设色以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石绿、凹处淡赭微晕,整体色调清丽融和,开创明代文人青绿山水新风格,既继承元代钱选、赵孟頫遗风,又融入文人审美趣味。
相较《惠山茶会图》的群体聚会,《品茶图》则聚焦林间茅舍的二人对酌。室内一人论道,一人倾听,桌上茶盏轻置,茶香仿佛可闻。侧旁童子俯身候火,目光凝于茶炉,炉上水汽袅袅,与室外林木的静谧形成动静呼应。文徵明以细腻笔触勾勒器物细节——茶罐、茶盏、炭炉的形制,皆暗合明代文人审美,又以淡墨渲染环境,营造出清幽自然的品茗之境。
最见匠心处是文徵明的自题诗“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与画面相映成趣,将文学意境与视觉美感熔于一炉。这不仅记录了明代文人改煎为泡的饮茶新风,更通过人物神态、器物布置与环境氛围的营造,展现了文人以茶会友、以茶静心的精神追求,成为后人了解明代茶文化与士人生活的鲜活样本。从诗到画,从文心到茶趣,画家用笔墨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今天的我们仍能透过绢帛,体悟到古代文人在茶香中沉淀的精神品格。
如今,古画中的茶韵在当代乡村振兴的春风客中焕发出新生机。多地将现代茶园打造成可沉浸式体验的“水墨画”,游客不仅能够亲手采摘鲜嫩茶芽,还能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炒茶乐趣。在茶园设置的互动区域,人们学着古人“汲泉煮茗”,在欢声笑语里完成悠悠茶史的活态传承。与此同时,茶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福建柘荣以高山白茶特色产业带动全县超八成农民增收;贵州湄潭金花村打造的“茶旅融合”项目在2024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沉沉茶香正化作致富的芬芳。
茶烟袅袅,墨韵悠悠。从文徵明笔下的山间茶会到今日茶乡的产业图景,茶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当谷雨的新茶在玻璃杯里舒展身姿,我们品味的不仅是山水灵秀,更是一个民族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智慧。那些在古画中定格的诗意,正通过我们的双手,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续写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