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雕塑不仅是技艺的淬炼,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践行。它以独有的物质性和空间在场感,承担着记录历史、参与现实、激发公共意识的多重使命。在许多重要艺术现场中,浙江雕塑家及其作品的风姿、遍布浙江城市山野的公共雕塑、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创作,都是根植于时代生活大地之上的美的表达。
近日,“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泥火丰碑”“塑境经纬”“凿宇工坊”及室外展区四个板块,通过90位艺术家的177件(组)雕塑作品,向公众呈现浙江现代雕塑历史的血脉、现代雕塑教育的文脉,以及雕塑者和塑造对象的所有脉动,共同铸起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浙江雕塑精神。
时代脉搏与学院学脉
推动浙江雕塑百年历程的,首先是来自时代的脉搏和学院的学脉。
现代意义的中国雕塑艺术,始于新文化运动。1915年,蔡元培在法国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当时他就曾在课堂上讲授“雕塑艺术”。1928年春,由蔡元培推动成立的国立艺术院在西子湖畔正式开学,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贯彻的正是蔡元培中西融合的思想。这所学院聚集了李金发、刘开渠等第一代雕塑大家,培养了曾竹韶、王朝闻、萧传玖、王卓予、沈文强等名师。此次展览正是重点展出了刘开渠创作的浮雕《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中的多个头像、王临乙创作的《五卅运动》的头像和手稿等,是极少能近距离观看的20世纪中国雕塑杰作。展厅中,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群体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创作的大型群雕《攻坚》,当广场上的雕塑缩小为近4米高的尺度进入展厅,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体量上的感知。这件雕塑作品塑造了67位代表性劳动者的群像,写实精妙,富有力量感,让观众能体会到每个形象的感人瞬间。
同时展出的另一组精彩创作来自于浙江雕塑家群体在20世纪50年代起为各地的解放广场和烈士纪念馆所做的石膏小稿和手稿,这些小稿多为团队合作的成果。每当接到此类委托,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们便展开协同创作,这批高质量的小稿创作,无论方案最终实现与否,都是生动的佳作,直到今天依然有感人的力量。
展览还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97年发展历程中的个人创作精品,包括沈文强的《孺子牛》、张克端的《冬季草原》、刘杰勇的《站立的人》、余晨星的《女人体》,还有周轻鼎、傅维安、王建武、魏绍民等一代代师生延续下来的动物雕塑系列,生动演绎了浙江雕塑的多元题材和厚重技艺。
地方文脉与个人脉动
城市发展为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缘和现实条件。无论是广场兴建还是街区更新,都成为雕塑艺术的发生现场。公共雕塑是具有工程性、系统性的艺术,对城市发展、行业构成,以及文化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公共雕塑事业的发展独树一帜,成果丰硕。
早在1982年,由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领导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成立并举办相关展览,杭州成为最先成立城市雕塑创作室的城市。浙江雕塑家群体也多次获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颁发的城市雕塑大奖。公共雕塑不仅成为地方、群体或社区的象征形象,同时也起着引导公共建设中审美趣味的作用。
本次展览展出了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获奖的雕塑作品,如曾成钢《鉴湖三杰》、杨奇瑞的《棋圣》、唐澄波的《竹曲——记浙东四明山游击队》、傅维安的《家园》、班陵生的《鞠躬尽瘁》,以及刘元捷的《帅爸爸》等,让观众可以看到每个时代雕塑创作所偏好的主题与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从展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浙江百年雕塑的创作历程中,雕塑家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关注与关切,雕塑家以生动的“人民”形象为核心题材创作而成的作品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采。
在意象空间阅读雕塑
为进一步拉近雕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能深刻体察到雕塑的“影、形、质、感”,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也别具匠心。作为一个回顾展,展览中展出的每一件雕塑既是“作品”又是“文献”。美术馆的三个展厅都被视为“文献柜”。当我们把雕塑放进“文献柜”时,同时要考虑展出的空间感与氛围。于是构成了“主题展厅、采石场、纪念广场”三个空间意象。例如,“塑境经纬”单元中的每一个展示小空间都包含一组主题性的作品,并且不同作品之间通过空间布局彼此呼应。“凿宇工坊”单元,则是在展厅中再造一个大理石的开凿坑情景,力图为观众打造一种雕塑从巨大的石块中被解放出来的切身临场感。
展览还展出了艺术家的笔记、通信、历史性图片和纪录片等,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贴近百年雕塑历史的入口。比如,此次展览展出了曾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的雕塑家王子云的多份手稿、长卷,均为王子云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西北文物考察团期间留下的,以及刊登着刘开渠创作的原伫立于西湖边的《一二八抗战将士纪念碑》的专题杂志等。通过文献资料的呈现,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了解雕塑历史的角度。
一个梳理百年艺术历程的展览,不只是呈现那些伟大的作品,其创作背后的感性经验也不容忽视。这些镌刻在百年时光中的艺术脉动,正是浙江雕塑生生不息的铸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