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艺术界充斥着太多所谓的“应该”——应该追求某种风格,应该符合市场口味,应该满足观者需求,应该获得藏家喜欢,应该得到评论家认可,等等,以至于经常听到有人说,艺术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创作才好、那样创作不好之类的话。每每听到如此观点和论调,我都极为反感与警惕,甚至会质疑起此人的眼界格局、审美层次与艺术水平。须知,艺术从来不是一种可以被简单定义的存在,艺术家也从来不需要各种约束和限制,而艺术创作则更加强调开放、包容、丰富、多元,进而探求其无限可能。它绝不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维,其题材、风格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手法也是不拘一格,甚至收藏的群体等也是各有所爱,完全没必要总受到外界干扰,拘泥其中不能自拔,或患得患失、摇摆不定,或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都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应有的认知与状态。
说到底,艺术是一种本能的、主观的选择,是语言的自觉和个性的自由,也是对自我灵性与智性的一种唤醒和激活,而非后天的种种教条。它最忌讳被标准化、被经验化、被同质化。具体来讲,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愿、自觉、自发的行为,是其内心深处的声音通过画笔、音符、舞姿或文字等的自然抒发与流露。它通过艺术家个体的主观选择,通过对艺术语言的独特运用和不断探索,将内在的情感与思想等外化为形式的过程。这个时候,它不需要亦步亦趋地遵循某种既定的法则,以及外界的各种束缚,而是要通过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来释放其内在的所思与所悟,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一个全新的视觉与思维空间。尤其在现代社会,艺术常常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干扰、裹挟,但越是这样,艺术创作就越需要保持它的纯粹性和独立性,真正的艺术家也越需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为内心代言,为灵魂发声。
因此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创作者来说,只要能够找到令自己舒服、契合自己心性的表达手段、创作方式,并且能够在深入倡导践行崇德尚艺、德艺双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大前提下,无论从事当代艺术还是传统绘画,是油画还是国画,是写实还是写意,是架上还是架下,是面向大众的、市场的,还是面向小众的、精英的,是具有更多的学术价值,还是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等,只要有着自己明确的创作方向、作品定位,都是可以的,也都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但须清楚的是,由于每个人天资、性情、偏好、阅历、感悟等的不同,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也会千差万别。如前面所说,一定不能要求所有人的创作都一个模式、一个标准,都整齐划一、循规蹈矩,从而削弱甚至泯灭了艺术的个性化、差异性,这是对艺术最大的戕害与亵渎。其实无论从事什么类型的艺术,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要有品,这个“品”,既指的是一个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品位格调,也指的是其作品本身的质量水准、思想内涵,这才是最能显示艺术家修养与功力的地方,至于诸如风格如何,大众能不能欣赏,市场能不能接受,学术能不能认可等,都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何况它们都属于接受美学范畴,而接受美学范畴的问题不能完全推到创作美学范畴里解决,这也是美学与艺术创作的一个常识。特别是所谓的风格,重点多说一句,在当下感觉越来越不重要,也越来越不稀缺,似乎人人都可以对此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江湖艺术家有“江湖体”的风格,国展专业户有“展览体”的风格,退休老干部有“老干部体”的风格,但未必都有“品”有“格”,未必能入“品”入“格”。所以只要把握住“品”这个核心要义,至于从事何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具体使用何种创作方法、表现手段,都无可厚非。
总之,从事艺术创作一定要与自己的本心、资质、情感、喜好等相契合、相统一,而非不加判断、盲目选择。它从不屈从于外在的种种诱惑、捆绑与羁绊,而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驱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再简单讲就是,你是什么类型、什么心性的人,你就顺性而为,从事与之相协调、相匹配的艺术,找到合适自己的发泄渠道与表达路径,否则人和艺如果始终是错位的、拧巴的,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只能说既没有认清自己,更没有认清艺术,不仅有违自身的天性,而且有违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点,短期内或许看不出什么问题,但长此下去,终究不会有大的发展和作为。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