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青年艺术家视觉语言的情绪表达机制比较研究
——以“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为例
在全球化文化碰撞与在地文化复兴的双重背景下,青年艺术家的视觉创作正成为探究其文化身份、心理结构与社会经验的关键。本文以“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中52位艺术家的105件作品为研究样本,探析中韩青年艺术家在视觉语言中对情绪的表达机制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青年艺术家倾向于通过具象叙事、文化图景与诗意构图,将个体情绪转化为富有文化认同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展现出“情绪外化——场景叙事——社会共鸣”的抒情路径。韩国青年艺术家则多采用抽象化构图与心理象征意象,通过结构化图像与材料实验传达压抑、焦虑、孤独等更具内省性的心理,呈现出“情绪内收——符号建构——自我凝视”的沉潜逻辑。本文通过构建“心理机制——符号系统——文化心理”三维分析模型,融合情绪心理学、视觉语言理论与文化心理学,从构图方式、色彩策略、材料语言与图像意象等维度展开比较,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下青年艺术家对情绪的理解与再现方式的深层差异,以期为东亚青年艺术的比较研究提供鲜活案例,为构建具有文化适应性的图像语言体系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中韩两国的青年艺术家共享着儒家文化的美学传统,又在创作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差异。这种视觉语言的差异,折射出不同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投射。笔者作为在湖州美术馆举办的“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的策展人,通过对52位中韩青年艺术家的105件入选作品的系统观察发现,中国青年艺术家多依托具象叙事与文化记忆重构,在宣纸、水墨、陶瓷等传统媒介中构建具有东方诗性的抒情性图像;韩国青年艺术家则倾向于运用抽象化语汇与心理象征符号,通过综合材料实验与数字媒介,构筑具有存在主义特质的视觉表现。这种差异为探讨视觉语言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关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相关理论基础
☆情绪心理学的视觉原理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维度,不仅通过语言传递,更通过图像、构图等非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心理学家艾克曼提出的七种基本情绪模型为后人理解跨文化情绪表达的共通性奠定基础。心理学家罗伯特·普鲁契克的情绪之轮理论也进一步揭示色彩饱和度、形状动态性与情绪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因此,视觉艺术能够通过色彩和形状的表现直接影响情绪感知系统,形成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唤醒机制。
☆视觉语言的多模态符号系统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图像的修辞》中谈到了“意义如何进入图像”,分析了图片如何通过不同的符号和视觉元素传达信息和情感,以及它们如何激发观众的感知。甘瑟·克雷斯和西奥·凡·勒文在《解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中提出,视觉语言具备构图意义、色彩修辞和文化符号三重功能。该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中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分析,揭示构图策略与情绪定位之间的内在关联。
☆文化心理学的情绪建构模型
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个体的情绪生成与表达模式。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通过六个文化维度理论来量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广泛应用于跨文化研究。其理论为中韩青年艺术家的文化心理差异分析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文化心理学家理查德·施维德等学者提出的情绪文化语义结构理论则强调,同一情绪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差异化的表现形式与心理权重,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会调节、表达、转化和改变人类的心理,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动机上的差异。这些理论为研究中韩青年艺术家的情绪表达机制提供了从生理唤醒到文化塑形的完整分析框架。
中韩青年艺术家视觉语言对比分析
☆构图方式:叙事型与象征型的对照
中国青年艺术家普遍采用具象叙事型构图,注重空间结构与地景描绘,常以完整视角再现场景细节,强调人与地方、物与记忆的内在关系。如沈赪、姚艾雨、奚雨萌等人的作品通过连续构图呈现地方性文化空间,营造沉浸式视觉体验。相对而言,韩国青年艺术家的构图则更趋向抽象化与象征性处理,例如林二朗使用纤维线性编织重构移民者的身体结构,刘睿璘通过局部身体凝视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心理界面,构图方式具有更强的心理隐喻与象征性张力。
☆色彩策略:温润抒情与冷静克制的分化
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色彩语言整体偏暖,色调柔和,使用自然过渡色与饱和度适中的色彩建构温馨氛围,体现出对江南、诗意等文化元素的内化。沈桐的《密林秋语》以金黄暖色表达秋意与回忆情绪,宫韶青的《路过》系列亦以强对比色展现生活的气息与场景。韩国青年艺术家则多采用中性色与低饱和度色调,色彩更冷静、理性,具有明显的去情绪化或压制情绪倾向,卢洙贤《幽灵》、刘昌淑《窥视》等作品常通过灰调、蓝调与暗色背景构建哲学性观感,形成疏离、凝视或抽离效果。
☆材料语言:传统媒材活化与材料实验的对比
中国青年艺术家在媒材使用上多强调岩彩、水彩、陶瓷、书法等传统媒介的当代表达,表现出具有文化根系感的材料语言。史艺姣的《敦煌莫高窟320窟胁侍菩萨胸像摹写》通过岩彩临摹壁画,张吴倩的《四分之一大地》以
陶瓷结合情绪主题形成个人心理装置。而韩国青年艺术家则展现出更强的材料实验意识,广泛使用拼贴、纤维、摄影、树脂等媒介,林二朗的《移民者》以棉线、鱼线构建社会边界象征,安智恩的《打电话》通过材料拼贴表达亲密关系中的感知与阻隔,媒材在其视觉语言中承担更具隐喻性与哲思的功能。
☆图像意象:文化记忆与心理物象的差异
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图像多承载地域文化记忆与社会情感结构,意象来源包括运河、古镇、戏楼、自然、节庆等。张汝豪的《夜阑珊》及沈赪的《时光记忆》直接描绘文化生活场景,并通过情节化画面调动观者共鸣。相比之下,韩国青年艺术家的图像更多呈现心理物象,强调记忆片段、梦境投射与个体视角。如李智淑的《空间》通过乌龟意象表达家庭的精神居所,薛贞玉的《活在当下》通过皇冠意象叙述人类追求瞬间荣耀的努力状态,图像则作为心理反射镜而非社会记录装置。
☆情绪表达倾向:外向抒情与内向凝视的对照
综观视觉语言的情绪调性,中国青年艺术家以温润、诗性、情绪外化为主,通过视觉元素呈现社会情绪与文化身份。周苏苏《十里春风运河边的故事》、姚艾雨《平凡之路》等作品建构出集体记忆的情绪场域,强调情感共鸣与文化抚慰。韩国青年艺术家的情绪表达则更偏向克制、压缩、内省型,图像中常呈现自我对话、自我剖析与哲学凝视,情绪在形式中被压制为结构张力,如卢洙贤《外壳与内核》、张钟勋《歪曲的念头》通过构建无法被言说的沉默之墙,体现出对个体情绪流动的控制性叙述。
中韩青年艺术家情绪表达机制的文化心理分析
☆情绪表达的文化心理基础
根据文化心理学视角,情绪不仅是个体的生理反应,还与社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指出,文化对情绪的表现方式具有显著影响。例如,中国文化偏向集体主义与高语境文化,强调情绪的社会调适与和谐导向。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以情绪共鸣和情绪表达为出发点。例如,陈露的插画作品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强调文化传承中的集体记忆,表达了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认同。尽管韩国文化亦属东亚文化体系,但在近现代的社会变迁中,韩国青年艺术家呈现出更强烈的身份内省与“社会压抑——个体释放”的心理结构。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更倾向于情绪自我凝视、张力内压。例如,安智恩的综合材料拼贴装置作品以现代手法探索科技伦理的议题,反映了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质疑和内省,体现了韩国文化中对个体情绪的深度关注。
☆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情绪表达机制:外化——共鸣型路径
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视觉情绪表达机制可概括为一种“情绪外化——场景叙事——社会共鸣”路径,即通过具象叙事、文化图景与诗意构图等方式,将个体情绪延展为具有文化认同意味的视觉共情,通过怀旧、忧伤、温情、宁静等氛围让情绪清晰可感,或通过古镇、运河、节气、传统节庆等元素让图像成为表达文化记忆的媒介,以温润色彩与叙事化图像引导观众进入艺术家的情绪空间。因此,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建立在“他人——我——文化”的情绪共鸣之中,情绪表达具有社会属性,强调文化认同功能,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试图构建的视觉抒情共同体。
☆韩国青年艺术家的情绪表达机制:内收——象征性路径
相比之下,韩国青年艺术家的视觉情绪表达更接近“情绪内收——符号建构——自我凝视”的路径。他们将图像作为情绪的心理隐喻,往往以抽象形式或象征物呈现不易言说的情绪状态。其情绪呈现为状态而非叙述,如压抑、孤独、冷静、焦虑等。作品中的图像结构简约,常使用窗、人脸、皮肤、器官等物象作为心理投射容器,色彩压缩、构图凝固,视觉语言冷静甚至沉默,表达深层情绪张力。因此,韩国青年艺术家的心理机制主要建立在“自我——隐喻——观看”的情绪逻辑上。情绪不指向社会共鸣,而趋于心理结构的象征再现,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力图构建的视觉抒情共同体。
通过对比可见,视觉语言在中韩青年艺术创作中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体现了背后的文化环境。中国青年艺术家借由具象和叙事实现情绪共鸣与文化联结。韩国青年艺术家则通过抽象与象征,构建情绪压缩的视觉系统。这种视觉机制的差异,正是青年艺术家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心理结构的重要体现。
结语
透过“2025(湖州)中韩青年艺术家展”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青年艺术家倾向通过具象叙事、文化场景与诗意表达等方式构建情绪的外化与共鸣路径,其视觉语言传递着强烈的地方文化感与集体情绪记忆。韩国青年艺术家则更注重通过抽象符号、心理象征与结构等方式暗示情绪的内化,其视觉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与哲学内涵。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为视觉风格的不同,更深层反映了两国文化心理结构中对情绪这一概念的理解、容纳与表现机制的差异。未来,研究者可以采用观者访谈或心理测试的形式增强研究的客观性,还可以引入更多国家艺术家的视觉情绪样本,形成更为丰富的东亚视觉心理地图。
【作者郭威系湖州学院讲师,王锐系湖州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