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瓷上墨韵:磁州窑的质朴美学

        作者:李立华2025-09-16 08:42:11 来源:中国拍卖网
        瓷上墨韵:磁州窑的质朴美学

        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    河北博物院藏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民窑体系,古窑址位于今河北邯郸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磁州窑火自北宋中期燃起,便成为北方民窑体系的中流砥柱。它以白釉黑彩为标识,开创了瓷器绘画装饰的新纪元。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之一——先在粗松的黄白胎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以当地特产的斑花石(氧化铁矿物)为墨,绘就纹饰。烧成后,黑白二色如宣纸泼墨,釉色莹润光亮,图案鲜明生动,赋予瓷器水墨画般的诗意表达。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之“梅”,常引人联想到寒梅斜插的诗意画面。梅瓶最初的用途为酒器,磁州窑遗址就曾出土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的梅瓶,直白宣告其酒器身份。明代唐寅的《饮中八仙图》,被认为临摹自北宋赵公麟作品,画面描绘了李白、贺知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实证其酒器本源。宋人赵令畤的《侯鲭录》中记载了一种名为“酒经”的酒器:“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所以,梅瓶又名“经瓶”。

        小口防溢,丰肩储酒,修腹利把持,圈足保稳固——作为酒器,梅瓶的造型设计可谓实用智慧满满。这种酒器的出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重要关系。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唐代就与北方汉族多有交往,《辽史》称:“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为适应迁移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创烧出便于携带的陶瓷提梁壶(俗称“马镫壶”或“鸡冠壶”)。他们还创造出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梅瓶的雏形。鸡腿瓶口小、颈短、腹长,可以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酒的挥发,用绳索捆绑后背运很方便。而且,倒梯形造型使绳扣越勒越紧,确实很适合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开始烧造这种长腹小口瓷瓶,最终使梅瓶造型固定下来。在宋代,这种酒器南北方民窑中均多有生产,而少见于哥窑、汝窑等官办瓷窑,说明当时的梅瓶作为盛具主要为民间生活使用。与南宋同时期的金政权,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与契丹族一样喜好豪饮,故金统治地区的民窑承袭了烧造梅瓶的传统,磁州窑所产白地黑花梅瓶成为金代北方民窑梅瓶的代表。

        河北博物院藏金代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1972年出土于河北献县,器型修长匀称,小口,折沿,短颈,溜肩。上腹微鼓,下腹渐收至底,底内凹成圈足,整体上给人以妩媚但不失端庄之感。梅瓶胎质疏松,呈浅灰色,通体施白色化妆土,乳白色釉,口沿下绘一周覆莲纹。上腹部于两周弦纹间,以黑料绘画六朵缠枝牡丹,黑白对比强烈,花朵雍容丰满,枝叶洒脱奔放,线条流畅,疏朗有致。

        直接取材于民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宋金时期磁州窑绘画的鲜明特色。磁州窑画工不是以临摹画谱入手,而是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为切入点,纹饰题材丰富而清新,山水花鸟、婴戏诗词,皆化作瓷上的艺术语言,牡丹芦雁纹正是这一传统的绝妙体现。缠枝牡丹又名万寿藤,是传统吉祥纹样,因结构连绵不断,有“生生不息”含义。磁州窑画工以黑彩平涂为底,再以尖锥划刻筋脉——这种“白地黑剔花”工艺,使花瓣在黑白反差间浮凸立体。牡丹自唐代以来便是富贵的象征,金代女真贵族袭用汉俗,尤爱此纹。然而,此梅瓶上的牡丹不同于宫廷院画的工致,枝蔓伸展叶片翻卷都极为自然,仿佛被野风轻轻吹拂一般,透露出民窑特有的蓬勃生气。梅瓶下腹绘芦雁图,大雁、芦苇、残荷、莲蓬……每一处细节,更是深得中国水墨画神韵。与缠枝牡丹一样,磁州窑工匠笔下的大雁,虽非宫廷院画的精雕细琢,线条简练却形神俱足。画师仅用黑白两色,就以生动娴熟的笔法,摹写出活灵活现的艺术生命力,质朴生动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上的四只芦雁各具情态,俨然一幅微缩的生命图卷。四只芦雁翩然栖游于芦苇水泽间,一雁振翅凌空,一雁引颈长鸣,一雁垂首觅食,一雁止步憩息。它们以飞、鸣、食、宿四种姿态,凝固了生命的不同状态,也凝结了磁州窑工匠对天地生灵的深情凝视。其中,飞雁引颈向天,双翅全力展开,羽尖如刃劈开气流。其势昂扬奋发,仿佛挣脱地心羁绊,直指云霄。此态令人思及人生进取之时——少年意气、功业追逐、理想远征,皆在此一飞中凝聚。磁州窑画工以简劲线条勾出翅羽张力,釉色浓淡间透出力量感,与金代磁州窑豆形枕上展翅衔芦的飞雁一脉相承。鸣雁曲颈向空,似唤远伴,似警同群。其姿既有呼朋引伴的温情,又有警觉四顾的孤高。鸣雁脖颈的弧度、喙尖的朝向,皆显画工观察之精微。人生逆旅,谁不曾有长歌当哭或呼告求索之时?食雁垂首敛翅,长颈专注探向水泽,其态安稳自足,仿佛身外纷扰皆化虚无,唯有此刻的果腹之需。画工以细腻笔触描绘其啄食瞬间,身体重心下沉,营造出沉静氛围。食雁喻示生命的物质根基,恰如陶渊明“衣食当须纪”的朴素智慧。另外一只宿雁则栖息于沙渚,双目似闭还开,周身线条柔和,羽翼收拢如裹衣衾,呈现卸下所有防备的休憩之态。宿雁代表生命的蛰伏与蓄力,亦暗喻终归宁静的宿命。收藏家马未都曾以观复博物馆收藏的紫檀嵌百宝“飞鸣食宿”拜匣为例,阐述“飞鸣食宿”所代表的四种人生状态:飞者进取,鸣者求索,食者务实,宿者归静。这四种状态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

        磁州窑的伟大,正在于它从泥土与火焰中提炼出生命的本相。它虽不似官窑瓷器那般完美无瑕,却在粗胎拙笔间透出质朴的哲学。正如牡丹芦雁图梅瓶上的四只芦雁,无需精致羽翼,已然道尽生命的真意既在凌霄一飞的壮怀,也在苇丛小憩的安宁;既在向天而鸣的渴望,也在俯首觅食的踏实。这件梅瓶,也许曾盛载酒香,如今盛载的却是时光。观者每一次注视,都是一次对生命姿态的确认:今日之我,是飞,是鸣,是食,还是宿?答案或许就在那釉色深浅之间流转,静候有缘人的顿悟。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6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