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25-04-29 19:00
策展人:田萌
身体作为尺度
田 萌
艺术正在遭遇一次新的危机。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相比于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互联网革命,这一次技术革命引起的讨论不仅仅在于其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更引起了关于人自身危机的思考——在更早时期的科幻电影中就有许多相关的讨论。
艺术也不例外地在遭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艺术终结的论调再一次弥散在艺术行业之中。现代社会之前,艺术家不只是被动地使用某种技术来创造图像,更是在创造图像的过程中探索新的技术,例如使用小孔成像将现实投射在画布之上。然而,摄影术的诞生,一度被认为是艺术终结的开始。不难理解,这是作为艺术再现功能的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艺术没有终结于新技术,相反,艺术因为新技术而得以扩展。
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更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形式与概念,这样的现代经验已经让人们不再那么恐惧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而是主动地调适自身的艺术实践,将新技术引入到艺术的表达之中。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类似于摄影术诞生之初带给人们的新奇与恐慌。就像最初人们担心摄影机可以摄取人的灵魂一样,人们为硅基生命可能取代碳基生命而忧虑。新的艺术终结论调是基于人工智能强大的文字整合、图像(图片与动态影像)自动生成等强大的功能而产生的。凭借指令,每个人都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艺术”。艺术家作为观念与形式的生产者的特权将被新的技术所剥夺。
一种新技术在未来的生长总是会超出人们最初对它的设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展现出一种今天难以想象的影响力。那么,艺术真的会因此而终结吗?一种观点是持技术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像任何一次技术革新一样会带来艺术的革新。另一种观点显得更为审慎,即强大的技术能以更高效的方式生产图像,但是技术也会施展一种控制力,从而剥夺艺术家的主体性。
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开始提问艺术中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的?答案指向了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是对立于理性的,而是包含了理性和感性的感知系统。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套复杂的感知系统。即便人工智能的算力如此强大也无法替代人的这种感知系统。人与人的不同源自于身体的不同,源自于身体感知方式的不同。当然,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不仅因其感知的独特性,也因其将其感知的独特性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形式。
这不是新鲜的观念,但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身体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起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尺度。我们以“身体的尺度”为主题,是希冀以身体这一更具本体意义的观念来展开有关艺术与艺术中的主体性的讨论。当然,这不是在乐观的拥抱和悲观的拒绝之间做选择,而是借由艺术家的身体性的艺术实践来提供更多的思考——艺术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到来的时代的危机与困境。无论是乐观地拥抱还是悲观地拒绝新的技术,人都在更加强大的技术面前感受到了一种渺小与卑微。在这个意义上,这不仅是艺术的危机和困境,也是人自身的危机与困境。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艺术家
胡佳艺
1993年生于新疆,201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学位,现居重庆和新疆两地创作。
李尧瑶
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21年硕士毕业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刘成瑞
1983年生于青海,成长于半游牧家庭。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宋兮
1983年生于中国黑龙江,达斡尔族,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王溪曼
(b.1990,辽宁沈阳)是一位活跃于中国和欧洲的行为艺术家。2016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王彦鑫
出生于中国甘肃兰州,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成都;现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