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0 10:09:11 来源:网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次偶然的访谈,竟牵动了我丝丝不忘的情愫。而后,选一米阳光,择一方清新可掬的心绪,再次去拜访夏俊伟老师。这个祥和的学者,和蔼亲切,温馨端庄,亦如春日的暖阳,暖煦贴切,他只静坐不语,你已经被他融和感染。与他攀谈,从家常至学术,总能让你醉心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与从容淡定的情怀。细细聆听,仿佛时间的沙漏就这般不惊不悚地道出生活的智慧。兀自沉淀,他却只道平常罢!
中陶:夏老师,紫砂壶从形态结构上可分为哪几类呢?这么分类,有什么依据么?
夏俊伟:按习惯造型分类,依据历代艺人形成规范的制作法则、形态结构上基本可分为三类:1.光素器:即方壶(六方、八方、长方、棱方等)、圆壶以及几何形体组合变化,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对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权衡比例十分讲究,必要时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2.筋纹器:特点是将形体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纹线,置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筋纹有纵向、横向、旋转方向分制的壶。它要求筋纹线随造型形体的变化现出深浅自如、纹理清楚。一般主调在平面上,疏密变化得体,侧面造型单纯些,口盖准确严密,制作精巧是其特色。3.花塑器:即自然形体造型,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紫砂花货不仅形象生动、构图简练、用色巧妙,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手法和雕镂捏塑技能。同时须表现对象本质和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讲究功能合理性、视觉美观、触觉舒适和使用时安全牢固的原则。大致有单纯泥色制作的壶和多种泥色配置的壶,尽可能统一,以简托繁,经用耐看。
中陶:平常我们所说的“大壶”是指提梁壶,那么提梁壶中所谓的“硬提”和“软提”是怎么区分的呢?而“硬提”和“软提”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夏俊伟:“从瓦炊、青铜壶提梁”借鉴而来的大壶一般称之“提梁壶”,是一种容量颇大的壶式。分素式与花式,硬提梁和软提梁两种。“硬提”是在制作中与壶身一起完成,又分但是提梁、三叉提梁和绞式提梁。“软提”则是在壶体肩上附一对圆孔装置,烧成后再用金属丝及藤条编结作提梁。使用时将提梁扶起,不用时横卧于壶肩。提梁壶壶嘴一般稍高于壶口2厘米,利于倾注冲水。
中陶:圆壶和方壶在处理壶身线条,即壶肩、壶腰和壶盖时需要注意哪些点呢?“圆不一相”“方非一式”所说的圆壶和方壶在做法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呢?
夏俊伟:“圆不一相”、“珠圆玉润”,圆壶是紫砂茗壶造型中最富变化,最有情趣的壶类,以圆球体、半圆球体、锥形体为基本体。运用各种圆弧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等组合变化成几何形体。圆壶多为素身,用极简单的线条装饰壶肩、壶腰、壶盖,要求精到规范,权衡比例适度,以提高茗壶气韵。同时亦注重泥质变化,加砂丰富肌理效果,也有采用陶刻作为装饰,突出主题,注以文气。圆壶制作要求器型必须达到:圆、稳、匀、正。同时亦须注重实用效果。“方非一式”这是方壶的最基本款式。以方为基本形,分正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多种方形体。方壶讲究“方中寓圆”,善于运用各种长短直线、曲线组合叠起,制作工艺要求挺括,有棱有角,轮廓分明,口盖平整,吻合严密,比例适度,嘴、把均势统一,且可随意置换壶盖方向,整器端庄秀雅,具阳刚之气。
中陶:综观紫砂壶发展史,紫砂工艺是沿着怎样的道路在探索和发展的呢?历史上有哪些典型的人字啊在紫砂壶艺术塑造上的探索贡献较大?夏老师可以请您谈谈呢?
夏俊伟:紫砂工艺永远呈前进的趋势。所谓“时势造英雄”,各个时期的各个人物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从金沙寺的和尚到供春壶的主人把茶壶推荐给社会,将茶壶的实用性提升到了艺术性。明朝时大彬,从紫砂壶的制作形态、工具上改进,摒弃了前人的匠气,突出了由大壶藩篱而转为小壶的制作,师徒传艺,形成整套制陶技艺,真正使制陶技术变为制陶技艺。陈鸣远,将紫砂技艺与文化的结合,形成一套玩壶体系。清朝邵大亨,做壶在材质有所改进,力推天青泥,使得紫砂壶兼具丰富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而陈曼生的出现,他虽不是制壶艺人,但作为一位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有极高造诣的文人,他倡导紫砂与书画的结合,提高了紫砂的品味。“曼生十八式”的造型设计和整体上的文人化装饰,极具美感,无疑在紫砂史上是具有突破性的,他的影响绵延至今日。
中陶:要在更高层次上欣赏紫砂壶的美,那么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有所了解,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的要素呢?
夏俊伟:所谓紫砂壶“更高层次上”的欣赏,是指“韵味”二字。韵味可以包所有的东西。而壶的韵味就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由此来欣赏紫砂壶,天地就宽了。而要体现“韵味”二字,就需做壶者的精心巧制了。我在教学生时,常举的例子是朱可心的《咏梅壶》。这把壶是从1935年开始制作,直至1975年最终完成。借用高海庚先生的一句话说:“工具、造型合乎紫砂语言的规律。”用形式美的法则来欣赏传统美。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壶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上历代深谙中国审美特征的文人的积极参与,因而,它的造型艺术是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的,当然欣赏者如果不能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所了解的话,也是很难在更高层次上欣赏紫砂壶的美。那么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有些什么具体要素呢?简言之:一,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比如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志向于道,立足于德,归依于仁,游憩于艺术园圃之中,最终通过艺术和审美,使精神进入自由境界。二,注重形与神的关系。重传神而不舍弃形似,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三,突出实与虚的转化。艺术作品的虚实相生产生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这些审美的倾向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
中陶:夏老师,您觉得自己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而您最满意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时期做的呢?
夏俊伟:恩,最突出的特点是泥绘工艺。我做紫砂是根据自身的理念创作而来的,因我是学工艺美术的,本身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将之与中国画、西洋画、薄艺雕这些元素相结合,并融入其中。对自己满意的作品出于90年后,那段时期是我潜心做壶的阶段,主张紫砂造型和装饰为一体。当然,最满意的作品是要经得起时间反复推敲的。所谓的“十年磨一剑。”珍品紫砂壶重在讲究泥土、工具和设计的珍贵和技艺精湛。
中陶:夏老师,跟您同时期的大部分紫砂工艺大师们都选择参与各种各样的公众活动,比如评奖、拍卖,而您却在孜孜不倦做着紫砂学问研究,是什么样的信念或动力,使您选择了做研究这条道路而远离了商业活动呢?
夏俊伟:人生苦短,名、利只是瞬间的东西,留下的东西才是比较珍贵的。做学问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受我的老师——张道一先生的影响极大。像张道一先生这些人,在文革前曾留学国外,回来之后就专心做学问研究。在读书时,我们关系很好,毕业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这种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觉,一直被珍藏着。他说过一句话:“学问总是有用的。”这句话影响了我大半生。专心做学问,一辈子坚持着做学问,只有留下来的东西才是真的。人生几十载,能够留下些足迹,可以给后人一些循序渐进的指导,就足够了。
来源:中陶网
|
- 展览信息
- 艺术家
-
- 美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