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8-10 09:25:40 来源:网络
徐秀棠老人的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没有一个中国人没听说过享誉海内外的宜兴紫砂壶。徐秀棠正是当今中国紫砂界泰斗级大师,是他将紫砂工艺从制作茶壶发展成了一种雕塑艺术。几年前,古稀之年的徐秀棠与同为紫砂工艺师的儿子徐立在宜兴创建了长乐弘陶庄,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紫砂陶艺,闲暇时与花草鱼虫为伴。
在陶庄里,偶尔会有一些慕名而来的紫砂壶爱好者。
一位台湾商人不止一次来过长乐弘陶庄,他几乎看遍了陶庄里所有的紫砂壶,但每次都提出了同一个请求——希望徐秀棠将私人展室中的一组紫砂陶塑《不朽的生命》卖给他。这位台商的态度相当明确,只要徐秀棠肯出手这套《不朽的生命》,价钱根本不是问题。
在台湾,有很多这样的紫砂藏家,为得到一把宜兴紫砂壶一掷千金。前不久,已故的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把壶就拍卖出了300万元的高价。
不过,徐秀棠的态度也很明确:这套紫砂陶艺绝对不卖。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套作品是1990年参加全国评比的时候我和女儿一起制作的,当时花了相当大的功夫。
徐立(江苏工艺美术大师):在参观的时候这位台商就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们解释说因为此品不可复制,徐老师只做了一套,回绝了他。
这位执着的客人并没有因此打消购买的念头。
徐立:台商到宜兴是来投资的。参观完徐老师的展品之后他对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可以投资,但是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徐老师能把那套《不朽的生命》卖给我。市政府来做我们的思想工作,看能不能把这套紫砂陶塑卖给他,他投资的项目比较大,对我们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也回绝了。
徐秀棠最终还是没有出手这套紫砂艺术品。台商带着无比的遗憾离开了陶庄。这个故事勾起了记者对徐秀棠这组神秘紫砂陶的兴趣,希望能一睹紫砂陶塑《不朽的生命》这套珍品的风采,亲眼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那位台湾商人想尽一切办法想得到它,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徐秀棠固执地坚持自己留下它。
来到长乐弘陶庄,记者并没有如愿。徐秀棠大师说,要想品味紫砂,看出紫砂壶和紫砂陶艺的真正魅力所在,必须先溯源而上,从宜兴紫砂最源头开始了解。
在徐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宜兴市丁蜀镇中心。这里不是商业街,也不是广场,而是一座已经被挖出了许多坑的小山,这就是紫砂出生的地方——黄龙山。很难想象数百年里所有的宜兴紫砂壶都是从这座小山丘里走出来的。
关于黄龙山的紫砂矿,在宜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宜兴丁蜀镇,人们并不知道紫砂泥的存在。一天,小镇上突然来了一个奇怪的和尚,沿街叫卖“富贵”。听说“富贵”可以买到,当地人好奇地跟着这个和尚想看个究竟。走到黄龙山前,和尚指了指眼前这座小山便消失了。人们从和尚所指的地方挖下去,便发现了日后名扬海内外的紫砂矿。
虽然只是传说,却可以看出宜兴紫砂矿在人们眼中的神秘与独特。到了近几年,随着紫砂壶热的升温,这里的紫砂矿越发抢手,越来越狂热的开采最终让这座小山面目全非了。
徐立:当时开采的量很大,是破坏性的开采,整个面上被炸掉,把泥层露出来挖走。
为了制止对紫砂矿破坏性的开采,当地政府很快对这里采取了保护措施。
洪雅(宜兴市副市长):我们制定了无锡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对矿产资源进行立法保护。
保护措施发挥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制止了人们对紫砂矿的滥采滥挖,保护了这一珍贵的矿产资源;另一方面让人认识到了紫砂矿的珍贵,市场上紫砂矿的价格开始持续上涨。
紫砂矿主:没有限制的时候价钱不是太高,浪费了很多。承包的产量高,是用机械化搞,产量很大。后来政府考虑到资源越来越少,2004年12月把它封掉了,封掉了以后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以前矿山上出的紫泥200块钱一袋,是以吨数计算的,现在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都是讲多少钱一斤了。
紫砂壶的珍贵之处也许就像田黄石、和田玉一样,原料的稀少导致了物以稀为贵,日渐稀缺的紫砂矿应该就是紫砂壶和紫砂陶身价倍增的原因。徐秀棠大师不愿意出手《不朽的生命》,是因为它所用到的上乘紫砂原料已经很难再找到了吧?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立完全否定了记者的猜想。
徐立:我们每个工艺师、每个制陶名家家里都有泥料,像我们家里储存的泥料几代人都做不完。
既然作品不是因紫砂原料而名贵,那么它又独特在什么地方呢?
徐秀棠: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导,就是把紫砂泥捧到一个特殊的地位,认为正宗紫砂泥做的茶壶就是好的。紫砂泥是一种原材料,是通过制作它的人的水准在茶壶上反映出来。把实际效果做出来,才是真正的紫砂艺术品。不是说材质好了紫砂茶壶就好,不要把紫砂泥作为鉴定紫砂壶好坏的唯一标准。
在宜兴众多制壶师的眼里,紫砂矿可以说既神奇又普通。说它神奇,是因为它是单矿原成泥,只需稍进行粉碎加工就可以成为大师们手中的可塑之泥,这仿佛就是大自然特意为人们配置好的最上等的制陶泥料。说它普通,它不像田黄石、鸡血石那样物以稀为贵,历经了几百年的挖掘,无数紫砂矿从这里化作一把把茶壶流向全天下,上至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谁都可以拥有一把紫砂茶壶。所以决定一把紫砂壶价值的,并不是它的原料,而是传承了数百年的紫砂制作工艺。
茶具与茶就像一对双胞胎,二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绵延千年的茶文化。不过起初的茶文化中并没有紫砂壶的影子。从宋、元时期开始,慢慢有了关于紫砂做茶具的记载,而直到明朝,我们熟悉的紫砂茶壶才开始成为主流。
徐秀棠:为什么在明代开始?因为紫砂茶壶是用来泡茶的,不是宋代斗茶用的,也不是唐代煮茶用的。。
早在汉魏时期,人们在煮茶时常放入中药。唐代承袭了汉代的煮茶,只是将放中药改为放盐与姜,饮茶从药用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当时所用的茶具中很少出现茶壶。这种饮茶方式传到日本,发展成为现在的日本茶道。
徐立:唐代的茶不是现在的茶,要放盐、放姜,是一种饮料。到宋代出现了斗茶,斗茶是比茶的泡沫在碗上停留的时间长短、茶的汤色谁的白度比较好,所以当时流行黑色的兔毫盏。
从明代开始,茶饼逐渐被散茶取代。繁琐的煮茶也改为简便的冲泡,茶壶才应运而生。
徐立:冲泡茶要有茶具,这是紫砂茶壶出现的一个必然条件。
这时的紫砂茶壶,开始走上前台。凭借着极佳的透气性和润泽美观的独特质地,逐渐成为各类茶壶中的翘楚。制作紫砂壶的大师也不断出现。
紫砂独特制陶工艺的发展之路一直狭小而崎岖。很快,一次席卷当时全中国的陶瓷产业浪潮冲击了发展中的紫砂工艺,这次浪潮的源头就是新兴的制瓷中心——之后统治了中国制瓷业的瓷都景德镇。
徐立:因为景德镇的瓷业对整个中国陶瓷业的冲击,明代的陶瓷产业开始没落。
高效率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让价廉物美的景德镇瓷器迅速占领了市场,淘汰了北宋以来以定、汝、官、哥、均为代表的老牌制瓷中心。
但年轻的宜兴紫砂业却在这次冲击下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徐立又带记者参观了紫砂壶手工技艺的原始形态——粗陶大缸制作
徐立:宜兴恰恰是避开了景德镇的冲击,它做了粗陶。做大缸,恰恰是景德镇瓷没法做的大件。
景德镇精美的瓷器无可匹敌。而宜兴却另辟蹊径发展起粗陶,终于成为与瓷都景德镇齐名的一代陶都。制壶工艺也正是从这种做大缸的技艺中细化出来的。人们逐渐发现,紫砂制作的茶壶在性能方面有着瓷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徐秀棠:紫砂是陶,陶和瓷之间有根本区别。瓷烧出来不透气,也不漏水,跟玻璃结构差不多。陶烧出来比较疏松,紫砂茶壶最大特点是有透气性而不漏水。
为什么叫紫砂,不叫紫泥,因为紫砂的砂型里有一些小颗粒。你细细地在表面可以看出来,就是用得再细,它里面也有颗粒的感觉。
正是这些粗糙的颗粒结构,让紫砂壶保持了一种独特的透气防馊特性,这正是一把茶壶最需要的。
在景德镇瓷业的冲击下,紫砂壶以其独特性得以幸存,一代又一代的制壶大师们努力地将这一套紫砂壶制作工艺传承下去。经过供春大师到时大彬大师,宜兴紫砂全手工工艺技法开始有了一个基本的标准。近代的顾景舟大师又对这一套标准进行了规范与细化,于是形成了一整套全靠传统手工方法制作茶壶的标准化流程。这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陶技艺。
经过历代大师的不断完善,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陶技艺制作出来的紫砂茶壶,一直被奉为茶壶中的极品。它不仅有温润美观的外表,在泡茶的功效上更被人们冠以“神奇”的字眼。
徐秀棠:通过紫砂茶壶泡的茶,能更好地把茶叶的味道体现出来。我们做过好多试验,你把搪瓷杯、玻璃杯、瓷杯、紫砂容器同时用开水泡一种茶,泡出茶的味道变化很大。用搪瓷杯泡的茶表面有一层浮油,有一种清的味道,玻璃杯泡的茶四个小时后味道就变了,瓷茶壶泡茶,如果是红茶,4个小时后颜色就发黑了,紫砂壶泡的茶4个小时、8个小时以后,没有变颜色。
虽说紫砂壶质地优越,但徐秀棠大师的这番话记者觉得有些夸大。记者特意做了一个实验,在陶庄的茶室有两把大小相同的茶壶,一把紫砂壶,一把瓷壶,倒入同一种茶叶。泡好茶后将两把茶壶放置在屋里,等几天后再打开一看究竟。
在陶庄,记者终于看到了听闻已久的紫砂壶全手工制作工艺。
在这里,制壶师只需要几样极其简单的传统工具,几乎完全靠双手完成一把紫砂茶壶的制作。
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脱胎于粗砂大缸的制作,是在其基础上的细化。对紫砂泥的反复拍打使得原本粗糙而不规则的内部结构结合得更加紧密,也是紫砂壶防水透气这一特效的关键所在。
全手工的技艺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长年的钻研和苦练,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尝试才能熟练掌握其中的奥秘。
也正是这一套全手工工艺,由于对制壶人手艺的要求极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挑战。甚至到了现代,传承与革新的冲撞仍然没有停止过。
徐秀棠:从1958年,我们就一直在追求紫砂做茶壶的效率,技术革新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把作为对社会的贡献。顾景舟、王元喜,也包括我们都经历了这段过程,就是一定要把我们传统的紫砂工艺废掉,要把紫砂茶壶用更先进的方法来做。
徐立:例如最简单的打身桶,没有两三年训练不可能得心应手,我要圆形可以打得很圆。有了石膏磨具帮助,稍微训练一下就马上可以完成这个工序。
高效率是所有新兴技术最强的发展动力,而传统的技艺本身却很容易被人们遗忘。
徐立:我们在对工业文明和效率的追求中发现石膏模型可以节省很多工序,但恰恰是它的出现对传统手工工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紫砂工艺很繁荣,但真正的传统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技法传承受到了一定影响。
洪雅:目前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这项工作?潜在地对这项技艺是一个很大挑战。
由于新兴技术的冲击,古老的紫砂壶全手工工艺再一次陷入了传承上的困境。然而和几百年前的那一场危机一样,紫砂陶又一次凭借独特性质,牢牢占据着自己的地位。
徐秀棠:实际上紫砂泥的特性帮了很大的忙,因为紫砂泥这种材质的性能不适合灌浆、辘辘车。
紫砂泥独特的粗糙而不规则颗粒结构决定了它做茶壶防水透气的特性,同时也使它无法适应其他陶瓷的制作方式。
徐秀棠:用辘辘车方法来做,效率不是提高,而是招来很多麻烦,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灌浆也一样,紫砂泥来灌浆,表面有一层浮泥,要把浮泥拿掉再来处理,还不如我们传统手工方法来做效果好一点。如果当时这种泥料适宜用新方法的话,可能1958年以后就没有人来做手工工艺了。
目前的紫砂壶制作与传统全手工工艺并存的,是借用石膏模具正型的半手工工艺。虽然做出的紫砂壶相差无几,但其中包含的传统工艺分量却大打折扣。
徐秀棠:底高起一部分我们叫它夹底,是加上去的。模子做的跟身子在模子里面就一体化了,如果手工做的它上面有一条印子的。这是区别的一种方法。
如果全手工,里面结构是一个个加起来做的。一块平面的薄片,粘到弧形上去里面有一个空隙,全手工的用稀泥补在里面,收缩的时候泥的致密程度跟模子里面用工艺一次砌出来的表面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人们常说紫砂壶有灵性,一把长期把玩经常保养的茶壶,壶身会渐渐显现出暗淡的光泽,与新壶相比显得更加光泽圆润,“灵性”只是一种诗意的说法,这种现象是与紫砂壶表面的磨损有关。
徐立:最主要的是让它干净,泡茶的时候经常用泡出来的多余茶水在上面浇一浇,用毛巾经常摩擦或者用手去摸,慢慢时间长了之后就会有一种暗淡的光泽出来。
虽说全手工工艺制作的紫砂壶最为名贵,但很多慕名前来的爱好者鉴赏紫砂壶时,也让徐秀棠看到了对紫砂壶盲目追捧的很多误区。
徐秀棠:喜欢紫砂茶壶的朋友经常到我们这里来,他们对鉴定紫砂茶壶有很多误区。比如说紫砂壶能用火柴擦出火来,我们从小跟紫砂茶壶打交道,没有用这种方法来鉴定紫砂茶壶的。还有人拿茶壶敲一下声音,这个举动,对高档的茶壶来说是很危险的举动。一般来讲,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鉴定紫砂泥料的真假
而当前紫砂壶市场上也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在茶壶上擦皮鞋油假冒老壶就足以蒙蔽不少外行的买家。
徐秀棠:鞋油你可以刮一下,它擦上去有一定的厚度,你用手刮一下,就刮出一个痕迹来。你闻一下,它有鞋油的味道,很容易区别出来。
虽然传统紫砂工艺在一次次时代冲击下仍然顽强地传承下来,但一些古老的环节还是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庞大的窑址记载了制陶业曾经的壮观。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紫砂龙窑。这是徐秀棠留作记忆的标本。在古代,很多陶瓷中心都有这样的龙窑,它们常常依山而建,仿佛伏在山脊上的一条长龙。紫砂壶就是在这种龙窑中烧制。
徐秀棠:原来人家以为紫砂茶壶是在小窑烧制,实际上紫砂茶壶是放在匣钵里,一笼一笼拢起来烧的。窑特别高,烧的时候是从下面一截一截往上烧的。
往往一座中等规模的龙窑一次可以烧制一万到两万把紫砂壶。可以想象在当时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场面。
与其他瓷窑使用松枝木柴做燃料不同,紫砂龙窑使用茅草,茅草燃烧更快,使紫砂泥中所含的铁迅速氧化,烧成的紫砂壶也就会泛出紫红的颜色来。不过对温度的把握,古人只能凭眼看、凭经验,烧制稍不注意就会让做好的泥坯损坏。
徐立:当时龙窑不是每天都在烧,而是一条龙窑一年烧几窑,一条龙窑的产量很大。
紫砂主要是三种原料,红泥、紫泥、本山绿泥。三种原料对温度的要求也不是完全相同的,红泥温度要求低一点,不能超过1100度,紫泥在1100到1200度之间,本山绿泥烧成温度比较高,超过1200度都没关系。过低了偏生,过高容易起泡或者烧趴下了。
徐秀棠:一个龙窑一烧要几万把茶壶,不是像现代一个电炉烧一个两个茶壶。历史上要烧一个好的茶壶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一个龙窑只有几个部位是最有把握烧到紫砂这种恰到好处的效果。
几万把茶壶只有一小部分能成为精品,一把完美的紫砂壶背后是对无数把茶壶的无情筛选。现在我们真的了解了宜兴紫砂的珍贵之处,是努力传承技艺的传承者们为之付出的心血。
第三天,记者又一次回到了放有瓷壶和紫砂壶的茶室。两把茶壶泡出的茶水真的有不同吗?记者上前闻了起来。
记者:用瓷壶泡的茶有馊味,用紫砂壶泡的茶还保持着茶叶的香味。
紫砂壶的优势显现,让我们不得不信服它的神奇。
采访第三天傍晚,徐秀棠大师终于打开了阁楼上那间他私人展室的大门。里面陈列的是他半生最得意的紫砂陶艺雕塑。而在最显眼的位置,就是我们一直想一睹风采的《不朽的生命》。鱼、龟、鳖、蚌甚至包括下面的竹座,即使我们贴得再近也很难看出它们都是用紫砂泥做成的。
徐秀棠:做的时候表面上的泥不是用颜色画上去的,是用彩色的泥塑出来的,比较有真实感,立体的效果也显现出来了。紫砂材质有一个特殊的优点,它做竹子可以乱真。有人打赌说这个是真的,实际上是陶的。
如此巧妙地将紫砂陶的独特通过雕塑表现出来,的确是对数百年紫砂壶工艺最完美的升华。难怪会有人那么希望得到它,也难怪会有人那么不愿意失去它。这些陶制的鱼、龟,真正展示了徐秀棠和众多紫砂大师们,为整个宜兴紫砂和它背后的传统所注入的不朽的生命。
|
- 展览信息
- 艺术家
-
- 美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