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力量

        作者:李洪元2025-05-19 08:07:25 来源:中国拍卖网

        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整体审美素质。这几个词,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冲撞。

        先说一个人,齐白石。齐氏的画风,开始并不是那个样子。他北漂之后,据说是学八大山人的风格入市,可是当时并不受欢迎,门庭冷落。后听陈师曾之劝,自出新意,把画的风格从冷逸荒寂转变成热烈明快,仍然是生活中的花草和物件,加上大红大绿的色彩,甚至独创了红花墨叶的组合,就变成极具生机、极富喜庆的样子,活泼泼,水灵灵,人见人爱。神韵中所饱含的自然生机和昂扬力量,恰恰是当时京师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

        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齐白石就是从自然中捕捉素材,通过艺术提纯,创作美术作品,并能在其时代和后时代恒久流行。他就是一个使流行文化兼容传承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者,说他在完成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提升,不为过。齐白石的这次文化实践是成功的。

        凡成功的文化实践者,和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穿透力的,能影响不同时代的社会整体审美素质。这种作品就其延伸价值来讲,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其优秀程度,决定了其在后时代所能得到传承的广度。

        历史地看,就着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不断代际演变,全社会也在跟着这些文化热浪作着呼应和舞动。一个时代的社会整体审美素质也就形成了。

        我们看晋代的草书,都是那个风格,美不染尘俗,江左风流,清谈,玄学,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些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共情因素,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的总体审美标准和样式。而唐代尚法,法度是第一的。无论是诗还是书法,还是社会治理,都是那样丰满、威仪和谨严。宋代则是尚意,看看,诗变成了词,章法从规范的五言、七言,变成了长短不一的句子,以文治国的理念,在于一种宽松的治理环境。这些审美,都有当时官方的管理导向。官方的管理导向,是推动社会审美发展的一只手。文化精英们创作风格的导向,民间文艺群体向往力量的跟进,是推动社会审美发展的另一只手。

        当下的流行文化,是一个泛化的名词,加上流行二字,就附带了一个定语。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需要加以引导,才能成为补养时人的文化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取之不尽的粮仓,对于流行文化的改良和优化,如白酒之酒基。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瑰宝造福国人,这些年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各类博物馆向人民免费开放。我们写书法,把玩手中的名帖,每每会看到上面密密的递藏印,那些印章,哪一个是普通人的呢?只有在当今新时代的中国,才能在富足的生活闲暇,不但能得到大量的前代的名帖,更能在各大官方博物馆中,经常免费看到在历史上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看到的书画真迹,这是新时代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和福利。

        郑振铎在《文学大纲》序言中这样说,“文学是没有古今界的;希腊的戏曲,至今还为我们所称赏,2000余年前之《诗经》,至今还为我们所诵读,《红楼梦》写的是18世纪的一个家庭的事,狄更斯、莎克莱写的是六七十年前的英国,陶渊明抒写的是六朝时所感生的情绪,亚摩客耶须唱的是中世纪时所感生的心怀,然而他们却同样地能为后来各时代的人所了解,同样地能感动了后来的各时代的无量数的人。”

        这是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横向穿越空间的阻隔,超越于国界与种族之外;纵向则能穿越时间的久远,超越于光阴迭代之外。

        这种兼容与传承,来自其时代社会整体审美素质和发展趋势,对于艺术形式及艺术品质的筛选与取舍,反过来说,其时代社会整体审美素质也在这些文化精英们伟大的作品感召和影响下,得到新的提升。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说的就是这个理。

        当代由谁来完成这个任务?我觉得,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各个协会积极组织和科学引领,需要民间在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者们积极作为,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不断创作精品力作。也需要线上线下各种文化阵地不断强化精品意识,播种优秀基因,对作者们进行正确导向和正向激励,来共同推动好作品形成聚合效应,进而不断提升社会整体审美素质。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512(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