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书法艺术一反“温文尔雅”的常态,在流量经济大行其道的“刷屏时代”,一向文质彬彬的书法创作变得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的日趋凸显,与时代背景的影响、人们艺术观念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这种“快餐文化”主导下的大环境中,能够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触动的艺术形式自然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代艺术强调个性表达和创新意识,书法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反映了审美观念从传统的注重规范和典雅,向更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力的方向变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如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些大胆、质朴的表现手法,都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使书法风格向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向发展嬗变,这当然是审美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丰富和拓展。
眼下风起云涌的各种展赛也是书法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一个重要诱因。
翻检一部中国书法史,自古迄今,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在动态演变之中。自商周甲骨文至魏晋“五体”成熟,书法始终处于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交织中。从“古质”到“今妍”的转变,再到唐宋尚法、尚意的分野,每一次风格革新都伴随对前代规范的突破。例如东汉“草书热”标志着书法从实用转向艺术表达,文人群体开始主动探索书法的美学价值。宋代尚意书风强调个性表达与情感投射,打破了晋唐的“中和”审美范式。在明清的碑学运动中,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主张,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等人通过引入金石气对抗帖学的柔媚纤弱,也是对书法传统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所以说,书法风格的“冲击力”在历史上常表现为对既有规范的挑战,本质是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当代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可视为这一脉络的延续,从此角度而言,当属于审美变迁的范畴。
当然,在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进入商业社会以来,海报、广告等商业设计中涌现出一类风格多以凌厉的飞白、夸张的提按顿挫和棱角分明的笔触为特征,试图通过“视觉暴力”吸引眼球的字体,网络称之为所谓“国潮书法”,但实质是“江湖字体”的“移步换形”。在当代书法领域,“江湖字体”或“国潮书法”引发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审美标准与现代文化语境、商业需求之间的碰撞。这一现象既不能简单归为“降级”,也非单纯的“变迁”,而是包含多重维度的复杂动态。
传统书法在书写中始终没有脱离“古法用笔”的核心,但“江湖书法”为了追求感官上的“豪爽”,虽然强化了视觉力量感,但其所谓的冲击力已沦为刺激感官的工具。也正如中央美院刘彦湖教授所言,此类设计“让书法成为肌肉男”,失去的不但是虚实相生的美学本质,更失去了文人书法中“藏露相济”的哲学智慧。若仅追求视觉刺激而忽视技法与人文内涵,确实会导致审美降级;但若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如赵之谦“魏底颜面”的楷书),则属于健康的审美变迁。当然,“江湖字体”或“国潮书法”只是背离了书法艺术本体的社会书写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个具有冲击力书法风格的发展趋势。
是审美观念的变迁,还是审美降级乃至“审丑”,关键在于是否以传统为根基、以文化为内核。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真正的创新需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对于公众而言,提升审美素养、辨识“伪传统”与“真创新”,是避免文化主体性流失,辨识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究竟是“审美降低”还是“审美变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