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古今能书人名,今天是“无与伦比”的。尽管古代中国的毛笔书写是常态,终因生产力低下,有机会进行文化学习和毛笔书写的人并不多。计算机时代,毛笔书写已退出生产生活了,可是,以艺术的名义进行书写的人却越来越多。各级书法家协会是书法家们向往的组织,数以万计的会员,体现着当下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的体积和容量。
参与人数的多寡,不是某一领域和行业是否兴盛的指标。滚滚而来的书法大军,多如牛毛的展览、评奖,改变了自古以来的书法生态,我们突然发现,貌似繁荣的书法创作,已经没有“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的境界了,取而代之的是笔法的变化,形式的调整,色调的强暗,种种外在的虚荣,成了当代书法追逐的目标。
应该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代书法的艺术自觉是明确的,所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让人感念和感动的。其次,正是艺术观念的恢复,我们有信心、有胆量研究古人书写的方式和方法。当书法的实用功能退化了,当蕴藏在书法深处的文化语汇消解了,书写自然是重要的研究环节。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肯定,不等于说当代书法创作是无懈可击的。当繁荣的浪潮退去之后,我们会在沙滩上看到种种狼藉,这是规律,也是现实。
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都是权宜之计,离科学史观十分遥远。可是,这种权宜之计,始终左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影响着我们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比如对当代书法的认知,我们为什么要厚今薄古呢,把当代人的粗浅笔墨,看成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是无知者无畏?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人说,书法标准古今不同,两种迥异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书法的变化,因此,我们无须仰视古代书法,更不能产生自卑心理。古人可以把砚台磨穿,我们却能设计出N种表现形式。当代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何况创造一个无与伦比的书法世界。
依我看来,书法标准古今一体。并且,古代书法处于中国历史良好的文化生态里,与中国人的智慧、审美、精神向往,达成了持久的默契,沉淀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深处,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古代书法的人格迹化,使我们认识到,一种文化和一种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与道德伦理并行不悖。古代书法家,把书法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拈毫研磨,既是表述思想、感受,也是达情遣性、修持内心。对于当代书法,我们需要进行客观分析,盲目地否定和盲目地肯定,都是缘木求鱼,离事实甚远。依我之见,当代书法的主要成绩,是依靠展厅开始的技法竞技。书法艺术生态环境改变了,书法的生存方式自然需要调整。古代书法家沉浸书斋的典雅和纯净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展览和一元化的技法锤炼。
书法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具有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与文化相伴,由此使关于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凸显在文化的背景上,以体现其价值”(丛文俊语)。
当代书法形式技法滥觞,其内容没有凸显在文化背景上,仅仅成为写字者之间的技法角力,作者的思想深度、气质、文化感受,没有在这样的“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中予以表达。因此,我不相信今天或未来可能出现超过古代书法的“书风”与“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