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韵传情工作坊现场
湖南美术馆自2022年启动“艺梦同绘·六一儿童节主题艺术展”以来,以儿童美育为核心,连续四年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如今美术馆已成为一个“可呼吸、共生长”的美育实验场。今年,展览的主题为“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在四大主题展厅中,55个美育实践样本,涵盖乡村、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美育五个方面,共同书写出“童年×艺术”的鲜活碰撞。
从结果到过程的范式转换
传统儿童艺术项目常以作品展示为终点,聚焦成果陈列,弱化创作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而“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的突破性在于呈现美育发生的动态轨迹,让美术馆成为儿童与公众共同学习、思考、成长的空间。
湖南美术馆近年持续开展乡村美术教育实践,凤凰县齐良桥学区的“泥·叶·石的童话”项目便是例证。乡村留守儿童以凤凰古城景观为原型,用泥土、树叶、石头创作。这些作品或许不够精致,但每一道泥纹、叶脉都记录着他们与家乡的对话:泥塑虹桥承载着对奶奶的怀念,树叶拓染重现边城四季,石雕吊脚楼藏着对父母归来的期待。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艺术成果,更在于多向对话,使乡村儿童成为文化的讲述者。这些作品成为融入情境的生长节点,让公众在触摸、观察、感受中,看见乡村美育的蓬勃力量。
多元媒介与在地文化的双向激活
“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通过具体创作媒介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联结,为儿童提供向下扎根的生长路径。同时通过“作品+故事”的双重呈现,引导公众从凝视作品转向看见儿童。美术馆不仅展示作品,更通过创作手记、影像记录、互动项目等形式,还原其背后的情感脉络与思考过程。
在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岩彩艺术学会的《泥土不凡》项目中,城乡儿童用当地采集的泥土创作《大地的诗》,描绘飘峰山的云、采集遇到的蝴蝶或表现“妈妈的手”。美术馆设置梯田场景,公众可亲历采集、研磨有色土,将其转化为颜料的过程。这种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互动,使自然成为与儿童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麓山兰亭实验小学的《游影观心》项目以光为媒活化传统艺术。灯箱版《“水墨”家乡》延续水墨美学,半立体《枝头闹》用枯枝与彩绘小鸟重构空间。光影互动将静态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游戏的体验。这种“传统元素+现代技术”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表达美。
保靖县夯沙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的《指尖绽放非遗花》项目将苗族扎染、苗绣、踏虎凿花转化为儿童可参与的游戏;博才咸嘉小学的“有‘字’有味”、育新小学的“悦”绣工作坊共同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现代生命力。“非遗+儿童”实践打破非遗就是古老技艺的刻板印象,儿童成为再造者。同时美术馆结合每年延续开展“传承+创新”的少年非遗工作坊,让公众以“旧技艺+新表达”,使非遗从博物馆记忆变为生长在手中的文化。
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艺启AI》项目展现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儿童先手绘涂鸦,再通过AI生成奇幻场景。数字技术放大了儿童想象力的边界,公众也可通过指令互动生成场景。“手工+数字”模式赋予传统绘画新维度,并让儿童在技术可控与想象不可控的平衡中,理解艺术创作的多元性。
从个体到社会的生态共鸣
“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完善的美育生态——家庭、学校、社区、美术馆、艺术家、专家结成生长共同体,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学校从课程延伸者转变为创作伙伴,与儿童共同探索艺术可能;家庭从陪同者升级为参与者,在共同创作中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社会从旁观者转变为支持者,使美育突破美术馆边界,延伸至日常生活。
“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本质上是关于可能性的探索:不预设儿童未来,而提供成长土壤;不定义艺术的标准,而鼓励自由表达的勇气;不局限空间,而让艺术融入生活肌理。每粒艺术种子都有其生长方式——在泥土中扎根、在光影中绽放、在AI中抽枝、在绘本中结果。湖南美术馆倡导的美育,正是提供最肥沃的土壤:尊重差异、包容多元、联结生活。当儿童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家乡、创新传承智慧、用科技表达想象,美育便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