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1. 对话著名画家白雪石先生
    2. 主持人:众所周知,白老佳作如云,请您介绍一下最满意的一幅作品?   白雪石:称不上最满意,《漓江山水》还可以。   主持人:您当时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背景?   白雪石:就是想画,从小就喜欢,过去也没上过正规的美术学校,就是自学。   主持人:您这幅画想表现什么主题呢?   白雪石:表现中国美丽的山水。   主持人:热爱书画的朋友都知道,白老的山水画自成一派,独具风格,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您的创作特点?   白雪石:画中国画要有一定的基础,一般的中国画没有写生,像我画的这个倒影,就是自己的画风、自己的创作风格。过去国画不太画倒影,为了表现出山的层次、高低,自己就不断琢磨、实践,从而形成自己这样一种技法。   主持人:白老 [详细...]
    1. 陶瓷紫砂名手“汪寅仙”:人物访谈
    2. 人物介绍: 汪寅仙 (女):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汪寅仙 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等东欧国家展出。1979年作品《葡萄杯》选中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0年创作的《高寿梅桩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6年作品《回方壶》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1986年与中央工 [详细...]
    1. 紫砂大师汪寅仙的艺术人生 屈建军 文/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之一: 2009年2月12日,北京迎来了109天以来的第一场雨,春雨柔如绵,细如丝,滋润着大地,不免给人带来丝丝凉意。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大厅内张灯结彩,暖意融融,千余名民间艺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施展绝技,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现场。在陶瓷展区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左手执着一把半成品的紫砂大壶,右手拿着工具正聚精会神、技艺娴熟地制作,在她的周围聚拢了观众,并为她精湛的技艺啧啧称羡,她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其传承人正是这位现场演示紫砂制作技艺的老人——汪寅仙。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定位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 [详细...]
    1. 汪寅仙谈紫砂希望工程
    2.  阳春三月,春花怒放。笔者就「紫砂名师谈宜壶希望工程」专题,采访了成就卓著,紫砂花货巨匠,光货、各类杂什件俱佳的陶艺名家汪寅仙女士,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紫砂花货著称壶界,其松竹梅桃柏系列、瓜果花卉系列、供春系列、塑饰器系列,造型各异,自然生趣,千奇万状,神韵有加,天工妙成,质朴古雅,生机盎然,富有旺盛的生命韵律。下面是采访时,汪寅仙跟笔者所谈的观点和内容。 紫砂的现状  紫砂的现状,从表面来看是混乱的。混乱的产生有几个原因,主要是过度的操作行为,一窝蜂上,热哄一阵子。制壶界有混乱的现象,经营界有混乱的现象,收藏界有混乱的现象。市场受到假冒伪劣的冲击。这种假冒伪劣现象不单是出现在紫砂这种行业,各行各业都有,整个世界范围都有。但是,对混乱现象光怕不行,光担心不行,光顾虑也不行,而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要有信心 [详细...]
    1. 广州日报对话著名藏家翁广松
    2. 收藏始于李可染赠画 大师笔下时代永不谢幕 黄宾虹、刘海粟、李可染、黄永玉等中国近代名家精品荟萃华南画院,本报对话著名藏家翁广松 日前,“中国近代名家精品展”在番禺华南画院开幕。这个免费参观的画展规格之高、涵盖范围之广、名家数量之众为近来少见——黄宾虹、刘海粟、李可染、唐云、谢稚柳、黄永玉、陆俨少、关良……众多大师名作展现出现代中国艺术辉煌年代的一个独特侧面。其中不久前辞世的漫画大家华君武的佳作,更格外具有珍贵价值。为此记者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划人、华南画院董事长、著名收藏家翁广松。    收藏始于李可染的赠画   广州日报:我们在华南画院看到了相当多的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近代美术史的扛鼎级人物,能谈谈您多年来的收藏历程吗?   [详细...]
    1. 徐秀棠答《艺术市场》杂志记者问
    2.  1、徐老您是如何看待壶的鉴定问题?这里面又分两种壶的判定,一种是老壶,一种是现代名家壶。尤其是现代名家壶,除了用经验判断外还有什么鉴定技巧么?能否以您的壶为例评细说说呢?   (1)在此须先谈一下心态问题,赏壶买壶的尤其是有些记者,总想找到一个人能讲出一个简明扼要的紫砂老壶、名家壶鉴赏的标准,依序一、二、三、四就能使人一目了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下子走上正确的收藏道路。多年来,我也试图为之,但又始终未能做到,以前也有人曾作过表述,终因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废之。有的解说本来就是设的陷井、圈套或有意误导。比如什么精、气、神,神品、珍品、上品的说法,玄乎其玄,当属不着边际的套话。紫砂里有一整套的学问,要不断的学,不断的问才能逐步的深入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在这里试图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述阐明几个观点,供参考:   △ 对历 [详细...]
    1. 紫砂传统文化——吴鸣访谈之传统篇
    2. 品陶(以下简称品):紫砂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的依托,请问您对传统是如何理解?!   吴鸣(以下简称吴):对“传统”的理解,我跟其他人聊过一些,可能是要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外在的一些物质的东西。比如说一个普通器形:一个仿古、一个石瓢、一个井栏……那种典型的紫砂造型。第二呢,在材料方面延伸的一些特点:因为紫砂区别于其他一些陶瓷,比如紫砂“泥性”等,当然这个也包含的她的成型方式、制作方法。她的手工成型的技艺,以及她的工序、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些东西,一旦有个“定型”的话,她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紫砂”界定的特性。就像我们的“京剧”一样,它的那个腔调,那个念白,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演绎的, [详细...]
    1. 紫砂创新理念——吴鸣访谈录之创新篇
    2. 吴 鸣 品 陶   品陶(以下简称品):紫砂创新,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丰富;今人与古人相比,存在怎样的差异?   吴鸣(以下简称吴):紫砂创新,其实是在不断地适合时代的审美要求。现代与古代相比较,区别肯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对于古人,我们现在只能是揣摩他们一些意图,很难知道古人到底怎么想。而且每个时代都不一样。社会有兴衰,“兴”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兴”一点,各方面的创新可能就多一点;“特殊”的时候,行业生存都成问题,相对而言“创新”的含量可能就小一点。古代也好,现在也好,大部分的创新是产业的生存需要。我们从普遍意义来看古代人“做”,当然方法不一样,他有传承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紫砂有许多传统的作品,这类作品的形态各个 [详细...]
    1. 传承与创新并举是紫砂陶艺能长久生存的奥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访谈录
    2. □ 沈如春 贺云翱 采访时间:2005年7月 采访地点:宜兴市丁蜀镇徐汉棠先生家中 采访人:贺云翱 潘纪纲 冯 慧 万 娇 任 ■ 沈如春 杨海波 廖望春 整理执笔:沈如春 贺云翱   先生小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宜兴紫砂陶业世家,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拜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为师,是顾景舟先生的第一个弟子。   先生对传统紫砂技艺掌握全面,功力深厚,扬名海上,世称“汉棠盆”。先后创作或设计紫砂作品300多件套,“文革”期间潜心做盆250多个品种。其作品风格洗练精巧、端庄秀丽,蜚声海内外。   在创作实践的同时,他对紫砂工艺理论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著有《传统紫砂壶艺》、《传统紫砂壶的成型》、《琐谈紫砂成型工具》、《茶与 [详细...]
    1. 武湛:独立策展人机制离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多远
    2.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各种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近几年,借媒体之东风,策展人这一时尚称谓可谓风光无限。事实上,在中国当代艺术“坎坷而又辉煌”的历史中,策展人的角色一直非常重要。   从“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上世纪90年代到全球资本追捧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学术推动力量和市场推广作用确实不可小觑。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充分市场化的今天,策展人的策划活动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应有的学术针对性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今,商业主义已经侵入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腹地,艺术活动的商业化运作、艺术品的商品化转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特征 [详细...]
    1. 独立策展人的权利与义务:顾振清访谈录
    2. 访问人:卢缓;受访人:顾振清;时间:2008年 卢缓:“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curator”,《英汉大词典》中与艺术最紧密的解释是: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的馆长,主任。在西方更确切地说,他是“展览策划人”,或者“常设策展人”,作为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中,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后来随着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发展,人员分工不断细化,负责相关研究领域各类展览的策划、组织、布置、陈列的专职人员被称为“常设策展人”,而与之相对应的名称是“independent curator”,即“独立策展人”。独立策展人是指不隶属于任 [详细...]
    1. 当代艺术的价值基础——查常平对话鲁明军
    2. 时间:2009年7月12日下午 地点:查常平工作室 整理:薛霜雨 查(查常平):我们今天在一起讨论当代艺术的价值基础。这几年艺术界不少批评家纷纷出版个人文集,作为专业杂志《批评家》也诞生了。通过对自己批评路径的反思,批评家开始反省当代艺术的根基究竟在哪里? 当代艺术的特征:往回看 鲁(鲁明军):査老师,首先我想还是先请您谈一谈这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给我们贡献了什么?或者说,它留给了我们什么? 查:好的。我从1997年开始从事批评,阅读过此前发表的大量评论文章。当时,我就想编一套当代艺术批评文献的书,分观念艺术(含行为、装置、影像、女性艺术等)、油画、雕塑、实验水墨以及批评理论各卷,由于同广西美术出版社的约稿合同没有达成协议而未遂,后来很多年以 [详细...]
    1. 访金石书画家李立老先生
    2.  长沙西园北里幽长曲折的小巷内,有一幢二层高的普通小楼,陈砖旧瓦,窄梯低檐。然沿梯而上,门楣上“石屋”二字很快便给人以一种别样的意趣。   闻有访客至,正伏案而书的一位老者应声抬首。李立,这位以精湛的金石篆刻艺术而闻名东南亚的老艺术家果然如传闻一般平易近人,热情地招呼笔者坐下。   壁上,李老与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一张合影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自从大师仙去后,我每日便是在这张照片前寄托自己的追思之情。”年届八旬却依然耳聪目明的李老说。   李立外祖父家是湖南湘潭有名的书香门第,他从小便显现出不俗的艺术天赋,束冠之年即自制“石庵印章”一册,艺惊乡邻。家人将其作品寄给远在北京的白石老人,没想到当时已八三高寿的艺术大师竟回函称“所 [详细...]
    1. 对中国女人心性的阐释——喻红专访
    2. 新视觉:喻红老师,您好。现在,您已经是很有声誉的女性艺术家。能对您开始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到现在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期吗? 喻红: 1988年毕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那时候画了很多我的同学、朋友,画他们那个年龄时代青春的焦虑和处境。这样的作品画了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从1988年到1993年。这应该是最早的阶段。“目击成长”这个主题是从1999年开始创作的,这个主题创作了三年的时间,从1999年到2002年,同时这个主题还做了几个比较大的巡回展览。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她》系列。这个系列我主要表现的是女性题,画了很多不同身份的女性的处境。从2007年开始,自己开始创作与古代传统经典有关的作品,今年在广东的展览也是对这段时期创作成果的一个呈现。 新视觉:在《时间内外》这个展览中 [详细...]
    1. 当代的美术馆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专访
    2. 记者:请您谈一下“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的情况。 王璜生:“景观”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社会学内容的表述方式,探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呈现或者叫景观的呈现。摄影也是能够直接去表达关注这样一些社会呈现,它也变成了一种内心的梳理。这种摄影的出现,因为它的关注和出发点是代表观念家的立场,去关注和去选择的。包括它的成像方式,排列方式、制作方式等等都是有一种艺术家的观念在里面。但同时它又兼具着一个在国际上、中国非常受重视的纪实摄影的特质。那么纪实摄影是比较关注社会现实的,直面于社会现实的。它有两个方面:它以观念为依托、为出发点,作为成像的方式,有一种去揭露社会、关注社会的一种功能,这是我们在做这个展览的出发点。而且这种类型的摄影,它的发展也逐渐地受到现在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详细...]
    1. 个人经验的春城阳光——纪念“85美术新潮”20周年,与毛旭辉的对话
    2. 刘礼宾:“85美术新潮” 变成了历史,现在变成了回忆的对象,已经过去了20年,作为亲历者,怎么看那段历史? 毛旭辉:前段时间遇到吕澎,他说正在中国美院教书,他发现学生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很不熟悉,对于“85美术新潮”也不了解,这是令他非常吃惊的一种现象。今天这个社会“消失”的太快,新东西进来了很多,进来得很快。空间好像是有限的,新东西很快把旧东西挤掉了,把历史也给挤掉了,这是很不平衡的一种现象。 刘:除此之外,对于“85美术新潮”还有一件简单化的评价,认为已经是“昨日黄花”,成就不高。我在采访参与者的过程中,也听到了各种说法,许多说法之间还是矛盾的,你怎么看呢? [详细...]
    1. 抒写生命与神韵的情怀——与周韶华对话
    2. 时间:2007年元旦 地点:周韶华寓所 采访人:刘宇 采访背景:2007年1月12日,周韶华《77抒怀》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位著名画家于2006年底刚在北京主办的《荆楚狂歌》画展,节奏频率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刘宇(以下简称刘):我于去年11月份在北京参观过您的《荆楚狂歌》画展,它作为湖北文化周的重要内容,在当地引起轰动,在不到二个月时间您又在武汉主办大型画展,是什么力量使您有如此大的创造力。 周韶华:我去年77岁,俗话说“七上八下”,本命正巧碰上两个七字,不知是神使鬼差,还是有别的原因,便“上,上”!一年中完成了两个画展。我也说不清楚,怎么这样来神! 刘:自新千年以来,您一个接一个推出以古文化 [详细...]
    1. 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
    2. 在当今画坛享有盛名的张立辰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如同自己画风的姿肆雄浑、气格高迈,张立辰的性格也直率、豪爽。在一个中秋节的下午,我上门请画家回忆下放向阳湖的经历,并顺便阐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他欣然答应,首先很干脆地概括了两句话:“干校三年,因祸得福。” 张立辰出生于1939年,26岁时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师从艺术大师潘天寿,专攻大写意花鸟画。1970年5月,他所在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集体奔赴咸宁干校。与大多数同事有所不同,张立辰是被押送着抵达二十五连的。原来在1969年岁末,他突然被工军宣队以“炮打江青”的罪名秘密关押,遭到严刑拷打,但他血气方刚,拒不“认罪”,因而直到下干校,“问题”仍未弄清。他的&ld [详细...]
    1. 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与走向——张立辰访谈
    2. 采访人:王勇 王勇:现在中国画的发展非常普及而且形式多样,您对中国画的这种发展现状是如何认识呢? 张立辰: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不全然体现在普及与多样化方面,普及应是提高指导下的,要有深度。 现在有些所谓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精英品质的误解和伤害。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国画为“墨戏”,把中国画当作一种游戏。其实古人讲“游于艺”是指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和艺术创作的状态,不是指艺术本身仅是玩玩而已。也有人认为中国画是技术,是绝招,国画表演成为时尚。还有人用中国画去简单的再现和临摹自然等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而且对中国画而言非常有害。 王:您是如何理解中国画的本质呢? 张:中国画是传统文化——包括文 [详细...]
    1. 生命与艺术的和谐交响——记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卢禹舜
    2. 文雅、内含,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东方传统精神的最为基本的审美理想与行动准则,它是对文化的要求,更是对人的要求。所以,古之贤者大多温文尔雅,不激不厉,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卢禹舜生活在现在,并且精神中饱含中当代人的进取与开拓,但他身上却散发着古典的气质,儒雅、沉静、内含。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此种气质,他的精神与他的艺术才不断地超越,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16岁开始学画,22岁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第六届)引起强烈关注,26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9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1岁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34岁担任哈师大的副校长,44岁担任中国国家画院的副院长……有如此不凡简历的人,在中国不算绝无仅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卢禹舜今 [详细...]
    1. 回归感性的艺术创造——卢禹舜的“俄罗斯、欧洲写生”
    2.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观众进入展厅期待的是什么?并非一味的名家,也非一味的新秀。他们期待的是:老面孔要有新变化,新面孔要有好作品。哪怕是些微的变化,哪怕是不成熟的探索,都会令他们满心欢喜。这是因为,对与一个大家所熟知并喜爱的艺术家,总会有一些新的期待。看到卢禹舜这组别开生面的新作(俄罗斯写生和欧洲写生),就是这样的感觉。它比我所期待的还要好,变化还要大。 1998年,我曾在欧洲访问考察两个月。卢禹舜笔下的欧洲,又重新把我带回到那些日子,那些回荡着教堂钟声的宁静日子,那些既古老又现代的感觉之中。到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树掩映中的建筑,作为生活环境所具有的秩序感,作为一种“景观”所具有的完整性,让你觉得既不缺少什么,也没有多余的东西。偶然在墙面上看到一些“涂鸦艺术”,真有&ld [详细...]
    1. 中国画品评的道德底线
    2. 从总的趋势来说,当代中国画坛是比较繁荣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作品的风格和样式日益丰富,展览一个接着一个。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展览的评选,作为评委,面对大量的面貌各异的作品,我思考的最多的是品评标准问题,这个标准不仅是对某个展览的作品分出高下优劣,更重要的是它还起着一种导向的作品,体现我供电站所倡导的、所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思考和探讨当代中国画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当今中国画的品评,在观念上有淡化艺术家的人品道德的不良倾向;在品评的运作中也存在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腐败做法。这个问题若长期存在,势必造成中国画整体水平的划坡。有人说“人品不好不见得画得不好”,我觉得这种说法只在艺术的表层形式和技术层面上还说得过去。但画得好看和技法精湛并不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也不能以此来判断画得好不好。况且,艺术和 [详细...]
    1. 创造敦厚博大的中国山水新境界——龙瑞访谈
    2. 陶宏:您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想就中国画变革方面的问题请教您。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您怎样看待百年中国画的变革问题? 龙瑞:自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现代社会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都进入了全新的模式。西方文化的进入,本土文化的淡出,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画进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进入观代展示方式而更强调其视觉张力,中国画进入市场及公共场馆更为雅俗共赏等等,诸多因素促使中国画之变革,以适应时代之需求。变革是必然的,但怎样变革?向哪个方向变是关键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大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可变与不可变两部分。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画的民族特色、艺术本体的自律性不能变。道与气,心与物,形与神,人与自然的审美思辨方式不能变。在寻找自己的新观念,新模式的征程中,关键还在其文化背景的建设上。 [详细...]
    1.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脉:访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
    2. 在“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几天后,我们走进了坐落在北京西三环的这片园林式建筑群。沿着朱漆的曲廊,路过错落的假山,院长龙瑞在他的画室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冬日的阳光微熏,红木茶 几上几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淡淡地却也醇厚。一切都传达出传统文化的气息。 从艺几十年,龙瑞授业于一代国画山水大师李可染先生,目睹经历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他此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海内外文化机构收藏。对于我们提出的种种问题,诸如更名后国家画院的发展方向、当下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等等,他都有自己成熟的思考。 龙瑞首先不无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中国国家 [详细...]

艺术知识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 油画表面各种污渍的正确处理方法
· 书画保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 科学的油画去尘方法
· 书画存放过程中四点要诀
· 珍贵书画安全度过雨季的良好办法
· 珍藏字画的保养要点
· 连环画的三大保存要点
综合评论
鸠山由纪夫为中国画家李翔 王界山 张鹏颁发“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
墨海丘壑藏真意——论何占福山水画的传统血脉与当代灵光
书法大师·刘恒志——2025中国艺坛影响力人物专题报道
李书成的艺术征程《中华颂-大世纪》
德艺双馨著名实力派画家——吴秋华
油画家·曲直——2025中国艺坛影响力人物专题报道
徐青峰的水墨作品:抒放与隐谧
【五一专刊】中国艺术名家刘恒志佳作欣赏
用大美之境写美书:书法名家刘恒志作品选
笔墨凝香绘元宵——特别推荐画家康康
「聚焦两会」2025年重点推荐艺术大师——刘恒志佳作鉴赏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79(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