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马刚专访文字实录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来到“艺术国际”演播室的是中央美院附中副校长马刚老师。
他将和我们谈一下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这项工程在2005年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艺术家的热烈响应。
这是一项在全国海选艺术家的工程,它包括了油画、雕塑和国画三大门类,从1840年以来一直到现代化建设100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创作主题,创作完成之后会在北京、上海、南京、国外举行巡回展和出版相关的文集画册。
这些作品都将由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马刚老师入选的作品题目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今天我们请马老师就这张作品的创作和大家谈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胡伟专访文字实录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系列访谈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胡伟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关注艺术国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系列访谈。现在您看到的是我们“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二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的嘉宾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胡伟教授。
胡老师好。
今天他将和我们聊一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工程中他的部分是《陈独秀与新青年》,大家之前已经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胡老师是山东人,20年前由国家教委公派赴日本,1996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博士学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胡老师担任影像组顾问,并且参加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高天雄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 高天雄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继续关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现在您看到的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访谈的第三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是中央美院的高天雄老师。
在这一场他和我们聊一下他的创作《转战陕北》,他现在是中央美院基础部主任,他的代表作《老乡》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他曾经有过19年的部队生活经验,1990年到1992年中央美院唯一的研究生,他的导师是靳尚谊和韦启美先生。
您这张《转战陕北》的主要资料来源在什么地方?讲一下《转战陕北》的背景资料?
高天雄:
《转战陕北》资料来源有几方面,从艺术作品方面这个题材过去很多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华其敏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华其敏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关注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现在您看到的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四场,走进演播室的是中央美院华其敏老师。华老师您好。今天他将和我们聊一下《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华老师是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现在是中央美院教授主要致力于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华老师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文联、美协和中国画艺委会举办的重要展览多次获奖,编入了1979——1999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中国现代人物画卷全集,华其敏画集、华其敏写意人物画选、华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孙韬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油画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孙韬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您看到的是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共同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直播访谈第五场,走进演播室的是中央美院壁画系副教授孙韬老师。孙老师您好。他今天将和我们聊一下创作《火烧圆明园》,孙老师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并且考入了中央美院壁画系,1989年由国家选派入前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硕士,他的导师是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美术研究院院士梅尔尼科夫先生。1996年孙韬老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在留学期间他获得了列宾美院最高奖项,1995年获得了学院唯一授予的素描嘉奖,这个奖项40年没有授予外国留学生,1994年孙老师在莫斯科参加了国际美术家协会。我们聊一下《火烧圆明园》这件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少伦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王少伦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的第七场,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中央美院油画系的王少伦老师。他今天要跟我们聊一下他入选的国家工程创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王老师1991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学习,在2004年由国家公派赴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攻读硕士,2007年考入中央美院靳尚谊导师的油画博士研究生。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有一张特别重要的作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北京市庆祝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金奖的一件作品——《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现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申红飚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雕塑系副教授 申红飚专访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您看到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共同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六场,坐在我身边的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申红飚老师。
今天他将和我们谈一下《江孜抗英》,他现在是中央美院雕塑系讲师,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造型艺术协会的会员,200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获造型艺术博士学位。
请您讲一下《江孜抗英》创作的初衷是什么样的?100个题目当中在我个人看来《江孜抗英》在历史上不是让所有人都熟知的一段历史,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
申红飚:这个事等于是学校发了通知,然后老师积极踊跃来参加这个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肯定要和创作有所联系,这10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少军,孙璐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王少军、孙璐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九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孙璐、王少军老师。王少军老师现在是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雕塑系副主任,王老师作品1993年《奥林匹克,一个人类的美丽梦想—记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并被奥委会永久收藏,1997年创作的《和平使者》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最近王老师的作品个展《出纸三分》在798中国雕塑艺术中心展出。孙璐老师去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也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现任教师,代表作《中国彩灯》在2004年参加了&ldquo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周秀青,李惠东文字实录
-
著名女国画家周秀青、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惠东专访
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1场,来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周秀青老师、李惠东老师和ZS女士。
周老师是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会的理事,中国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主要作品《哈林妇女》、《万方乐奏》、《新娘与伴娘》等等,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美协等单位收藏,《哈林妇女》曾经参加过中国百年画展并且入选了百年中国画集。
李惠东老师现在是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他现在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访问学者,李惠东老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颖生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王颖生专访
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2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壁画系王颖生老师。王颖生老师是中央美院壁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他是1997年中央美院国画系获得了硕士学位,2003—2004年被国家基金委选派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梅里尼科夫工作室做访问学习。王老师代表作包括1989年《潮》、《苦咖啡》、《静静的时光》很多作品,他的作品参加了第6、7、8、9、10届全国美展,在第9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了优秀奖,第10届获得了铜奖,他也参加了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并且获得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奖,2005年王老师被北京市委宣传部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夏理彬,王颉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材料工作室 夏理彬、王颉专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今天是我们的第七场,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材料工作室的夏理彬和王颉。他们将和我们谈一下中央美院材料工作室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项目。先请王颉和夏理彬对自己做自我介绍,他们都是去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材料工作室的艺术硕士,现在留校任教。
王颉:
我一直在美院上课,98年附中毕业,02年本科油画系三画室毕业,06—08年在材料艺术工作室上艺术硕士,08年以后在美院教课。
主持人:
王颉最
[详细...]
- 孙家钵,牟柏岩,王伟专访文字实录
-
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孙家钵、牟柏岩、王伟专访
主持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艺术国际”和中央美院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今天是访谈的第十场。来到现场的嘉宾是中央美院的孙家钵教授、王伟老师、牟柏岩老师。他们三位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题目是《七君子事件》,孙家钵老师1978年进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研习雕塑,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出,在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展,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和20世纪中国展等展览中获奖,他创作了很多大型人像和雕塑现在北京和陕西的一些公共场所当中能够看到。王伟老师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94年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詹建俊,叶楠文字实录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 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
詹建俊、叶楠专访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4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詹建俊先生和叶楠老师。
詹建俊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55年到1957年在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他的作品《起家》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并获得了铜质奖,毕业后詹先生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86年他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詹先生的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潮》、《高原的歌》,并出版《詹建俊画集》,他的作品曾经在全国美展获金质奖章,北京市美展一等奖。
叶楠老师是中央美院油画系副教授,
[详细...]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访谈:毕建勋文字实录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毕建勋专访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5场,今天走到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教授毕建勋老师。
毕老师1962年生于辽宁,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在他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画》期刊国画家主编,北京美协理事,同时他也是在读博士。
他曾荣获1997年中国画坛百杰,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
毕老师我们聊一下历史画创作《中共七大》,这张作品请您介绍一下创作背
[详细...]
- 黎薇专访文字实录
-
《艺术新势力》系列访谈
黎薇专访:一张脸就是一个社会
主持人:你现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黎薇:早晨五点多起来干活,如果小狗在家的时候溜狗,溜狗完了接着干活,吃中午饭,下午继续干活,晚上睡觉。
主持人:五点多起床,对身边同龄人很难达到,基本上睡到自然醒。
黎薇:我的自然醒就是五六点钟,最晚超不过七点钟,从很小就开始。
因为我家一直离上学挺远,所以必须得早期,家里有很多小动物得我管,所以我就喜欢起来早一点,然后才有时间照顾它们,才有时间去上学。
主持人:基本上回家的时候父母起得特早,我也跟着起得早,这需要时间段调整。我身边工作的同事、年轻人工作到很晚,尤其是搞艺术的同行,他们基本晚上很有感觉。
[详细...]
- 辉煌灿烂归于平淡---访中国最具影响力国画大师宋雨桂
-
宋雨桂,号雨鬼,1940年生于山东。当代著名国画大师,享誉海内外。昨日下午,现任辽宁省美术馆馆长、辽宁省美协主席的宋雨桂先生莅临鞍山,出席省美协成立50周年研讨会鞍山站会议。记者在师院专家公寓对宋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采访是在先生的调侃中开始的,“人到60多岁,没有了爱热闹的心情,我是‘防火、防盗、防记者’,说这话你别生气。”然后宋先生话题一转:“记者采访一概拒绝,但是我与鞍山颇有渊源,早在1962年我就在鞍山写生并且在上石桥住了两个多月,还‘偷’过老乡家树上的南果梨呢,所以我防谁也不能防你。”说完大笑起来。
“村长”宋雨桂
在中国画坛,宋雨桂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作品以意境深邃的浩
[详细...]
-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美术”潘力论坛文字实录
-
吴鸿: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第二场讲座的视频直播。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潘力教授。上一场直播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声音造成不好的现场效果,对大家表示抱歉。今天的潘力教授和上场的段炼先生,他们俩有共同的身份,都在国外待过很多年,一方面他们对国外的一些当代艺术现象有长期的资料收集和长期研究,另外他们的解构方式和国内流行化、社会化的方式有点不一样。这两场讲座请他们从作品和图像本身来对同步发生在中国以外的当代艺术现象进行一些介绍和分析,这会对我们了解国外的艺术现象提供一些帮助。
今天和潘力也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交往已经很多年,交往的方式也是通过网络,最早应该是四年前,当时徐唯辛介绍潘力给我认识,潘力当时刚从日本回来,对日本的当代艺术有一些深入的了解。潘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稿件,包括后来&ldquo
[详细...]
- 专访赵无极
-
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果永毅
赵无极(法文:Z A O W O U —K I )是法国当
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人物。他1 9 2 1 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 4 岁入杭州国
立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的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前身)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2 0 来岁便成为中国颇
有名气的青年画家。1 9 4 8 年赴法学习,第二年就在
法国画坛崭露头角。他不恃天赋,六十多年如一日地勤
奋努力,并不断创新,终于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借助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技巧,表现中国传统哲学以博
大而抽象的精神看待宇宙自然的内涵。他是当代华裔画
家在西方主流艺术界取得成功、获得承认并占有一席之
[详细...]
- 赵无极:黑白梦中---黑白重述黑白梦
-
文:张泉 图:何政东(人物访问)、Dennis Bouchard,Paris.Zao Wou—KiArchives,Paris—France(作品图)
当人们仍然执迷于墨迹泼洒的萧萧落木与远山,赵无极却开始冥想,
怎样将风和虚空,以及空气的流动,安置在纸上。
当人们仍然臣服于黑白光晕交错的水墨世界,
赵无极看到的却是色块撞击之后,
“空寂的白色、安详的蓝色、令人绝望的紫色和枯黄色”与传统的黑白写意拼合而成的无边忧郁。
赵无极在他的漫游时代,一度做过毕加索的邻居,
八十多岁的毕加索对这个矮个子中国年轻人一直青睐有加。
50年后,当赵无极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在法国人心目中,他已经
[详细...]
- “超常:谈杨千的新作品”文字实录
-
主持人:首先它叫做“新作展”,好象是提出问题比得到答案更重要一点,更多是提出了问题,并不是结束。包括前面我说的创新,杨老师的创作历程,原来绘画上的创作、浴室、水珠的创作,双重绘画、对荧光颜料的实验,现在用装置来叙述的时候,其实是提出问题。虽然这样新作展作为集中的呈现,也并不是给出了答案、总结性的东西。这样理解对吗?
杨千:我想一个展览不可能有什么总结性的东西,艺术家最主要是提出东西而不是去总结,总结是批评家、历史学家去做的事情,艺术家主要是在一些系列作品里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
主持人:不断有新的东西是杨老师主观特别想去追求的东西吗?
杨千: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你创作一个作品以后,只是复制的话,这已经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原则,你在做完一个系列以后肯定会往前走是不一样
[详细...]
- 当代画坛杰出艺术家:访绘画大师赵无极
-
巴黎14区荣瓦街,临街民宅小楼,满头白发的赵无极笑容满面,日前把我引向楼内花园小院深处,落座客厅。
赵无极堪称当代世界画坛的杰出艺术家。他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西方技巧,表现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他的作品,在抽象派艺术中独树一帜。有评论认为,赵无极先生是目前世界上健在的画家中最有价值和最具声望的艺术家之一。
“请不要叫我大师”
这个小院由前后两栋3层和2层小楼组成,赵无极的画室设在临街3层小楼的顶楼上。从前楼前厅到后楼客厅的空间被设计为一个天井花园,面积约30平方米,桔树、兰花和成排的竹子为这座巴黎民宅增添了东方气息。乘坐室内电梯,来到3楼画室,约70平方米的空间被自由组合成可阅读书籍的休息区、画案和颜料储备区,好几幅尚未完成的作品零落地摆放在画架上和墙边,散发出淡淡的颜
[详细...]
- 专访关山月女儿:《江山如此多娇》创作背后
-
关山月女儿关怡女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江山如此多娇》创作背后的故事
今年国庆庆典的背景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画卷——《江山如此多娇》。它的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重达3吨左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画卷。画卷背景的构思,来源于至今仍然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山水画,该巨幅山水画由著名画家关山月和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合作。
半个世纪后,该画作者之一,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先生的女儿关怡女士就《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山水画创作幕后的故事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记者了解到,该画创作于1959年初,历时4个月。整个画面表现出伟大祖国的风貌,一轮红日照耀祖国锦绣河山,象征着伟大祖国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扛住压力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详细...]
- 书法古典艺术崇高存在—沈鹏访谈 采访人:张公者
-
采访地点:北京·沈鹏寓所
采访时间:2005年10月25日
采 访 人:张公者
沈鹏,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从师习诗、书、画。入大学攻读文学、新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出版作品集有《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韩中书艺两人集(沈鹏·权昌伦)》、《沈鹏草书前后赤壁赋》、《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行书》、《沈鹏书古诗十九首》(长卷)等,评论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等,诗词集《三余吟草》、《三余续吟》。主编或责编的书刊500种以上,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卷》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为书展和文化
[详细...]
- 罗中立:我的《父亲》,我的30年
-
谁都无法忘却那张布满沟壑般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世纪80年代初,那位艰辛岁月耕耘出的含辛茹苦的“父亲”激起了人们深深地思索,还在大学读书的罗中立,将时代变革后人们迫切需要的情感抒发全部倾泻在一幅油画中。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近罗中立,倾听《父亲》背后的故事,触摸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印痕。
“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开始,我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来,一位老师提议改成《父亲》,这时,我顿时感到把我的全部想法和感情都说出来了。
记者:《父亲》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冲动?
罗中立:这幅画的构思是从看到一位守粪农民开始的。那是197
[详细...]
|
- 艺术知识
-
- 综合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