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办单位: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报》社
学术主持:范迪安 叶培贵
策展人:尚辉 冀少峰
前 言
铁画银钩 笔走山川
“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的举办,是李一书写生涯印记和书法实践成果的一次比较集中的亮相,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表示热烈祝贺。作为他的多年学术同道,我表示由衷敬佩。
李一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成才和成家的艺术史论学者,在中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上有深厚的造诣。他具备坚定的文化理想和学术信念,几十年沉潜治学,敏于思考,为人谦厚,富有公心,在学术上作风严谨而与时俱进,为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美术史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长年笔耕不辍的书法家,以全面的美术与书法理论修养为支撑,在书法实践上不断积累,既取诸经典、自成风格,又勇于探索、开拓新境。在这个具有综合形态的书法展中,我们得以看到他以综合的艺术学养铸成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书法世界。
蔡邕的《笔论》开端即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纵观古往今来,历代书法名家都以情感的向往为书写前提,把书写过程作为放怀纵情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李一的书法以章草为基,章草这种书体在一般情态下堪称法度谨严、结体有序,笔法圆转如篆、自成周流,线条牵丝萦带、缠绵连接,属于一种有节制的自由,很难达到“散”的任情恣性。但李一在这种书体的法度中探索了另一种“散”的追求,那就是书写内容的文化意涵和书写载体的多维实验。一方面,他把自己的读史心得、研艺悟思、生活经历、交友酬唱等丰富的内容导入书法,书写的契机随心而生,有感而发,在即时即性的“生发”中形成书写的源起,在感怀感兴的涌动中进入书写的状态。概而言之,只有“文”的内容与他的心理触碰之际,才有他动笔的冲动,而书写的章句、诗词、楹联、文论等内容,莫不与他的文化情怀紧密关联。在这方面,他把治学的体验和学术的情思叠印在书法上,达到了相当的极致,形成了他作为“文化书者”的形象。由此可以说,他“先散怀抱”中的“散”是作为文化学者的纯粹之心和学术之情。另一方面,他多年来在书写载体上达到“格物致知”“物我相忘”的境界,在多种物质材料上展开书写,尤其在与自然材料的接触中找到新的书写天地,例如在陶土器皿,菩提树叶等载体上的作品,就拓宽了书法的视觉形态,从而使他的展览不仅是一场书写的展示,而且是一个展示书法融合创新、具有开散结构的视觉空间。
李一展览中最让人感动的自然是他的“写山”系列作品。他的“写山”实践从多年前开始就备受艺坛关注。毫无疑问,作为当代的摩崖之书,这种书写方式继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伟大传统,在所书之文和所书之态上都成为书法文化薪火的当代接续。传统的摩崖书法既在书法的体例之中,又“超之象外”,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地艺术、景观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对这份文化遗产,我们往往高山仰止,引以为豪也敬而生畏,而李一敢于做实践的继承,在研究摩崖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开辟“写山”的新路,把这一书法行为与当代的文化使命结合起来。这批作品在内容上基于他对摩崖所在的地理环境、文脉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是在自然景观中增加文化主题的艺术创作,使摩崖的书法成为景观中的文化标识、自然中的艺术形象。在人们漫步远行之时,他独攀山崖,于大块岩石上倾注自己的创造心力,既有更大空间的“散怀”,还以一处处“书丹”留下当代书家的歌吟。这些作品同时对他整体构思和书写动力过程的检验,他的书法经验在超常的“纸帛”上遇到新的课题,每一次面壁的书写都是超越自我的精神淬炼和极限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以宏大的视野在随境依形时作大气布局,于崖面凹凸中成连贯之势,颇有乘势而运又匠意经营的“大书写”之状,铁画银钩,笔走山川,形成与天地交融、得江山之助的结晶。于此,在展览中呈现的这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学者的李一和作为“书工”的李一的双重叠影,也为我们思考书法的当代作为提供了可贵的启益。
(文/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