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刘坚
执行:阳磊
统筹:周世玉
开幕时间:2025年5月26日下午15:00
承办单位:美术学院油画系、美术学院三琢空间
归真——黄少鹏油画艺术三议
油画的民族化一直是中国现当代绘画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尽管可以开出许多理论指导的良方,但在实践层面的有效性探索却并不是坦途。民族化有诸多途径,最为直观的首先是题材内容的确立,然后是语言风格的转向。对于艺术家来说,题材似乎是最为容易突破的入口,但难于转向的是语言的精神。从绘画的媒介进入语言的本土化改造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实践,让一种外来的艺术语言体现本我的特质,对于画家来说,更是其终生奋斗的目标。
本我与真我
讨论黄少鹏的油画艺术,是对其艺术实现路径的本我追寻,艺术家的艺术理想究竟何为?艺术家如何体现其艺术探索的终极价值?这些问题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却又是晦暗不清的。当中国绘画经历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震荡、新世纪以来的艺术观念更迭,伴随商业经济的急速发展,艺术的生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某种意义上,绘画重又陷入有用性的功利化发展诉求之中,更由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革新,艺术经典复制图像的大众化传播,使曾经充满艺术灵韵之光的经典作品祛魅,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个体开始在作品中消隐。艺术家的影响力由其作品的商业成交价格、美展获奖的级别与次数而决定,观众对作品的专注力也开始丧失。黄少鹏在最喧闹的时刻选择从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抽身,这使他回归绘画的决定有着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归属感。一个艺术家相信自己有可为、有可不为,认知自己有可为、可不为,最终选择自己可以为、可以不为,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清醒的判断。这一过程是黄少鹏对本我的自省,对真我的追寻,而他进入自我内省的途径,是由对物的内观而发生的。
内观与心性
客观物象作为传达艺术家绘画理想的载体,体现了艺术家个人的绘画追求与艺术方位。黄少鹏从自己的心性趣味出发,立足于个人对物的审美偏好,由对外在之物的观看,回归内在真我的探寻。黄少鹏个人的品性决定了其创作的精神维度,从早期表现主义的画风逐渐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观自省。徐复观在其著作《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艺术家“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进而指出艺术应追求精神自由、以虚静澄明的境界为核心,同时强调艺术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黄少鹏的油画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色,他的作品在追求文人意趣的同时,又将传统美学的当代性转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艺术命题。黄少鹏的绘画强调画家“本我”心性的流露与“真我”生命境界的提升。透过《出关》《临梁楷出山释迦》《西泠造社·丁居士像》等作品,我们似乎看到经历当代艺术洗礼的艺术家如何内观自省,以充满书法笔意的造型表现澄明自我的艺术心志。黄少鹏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以油彩这一西方媒介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以个人的趣味偏好切入对物的选择,将人格化的拙朴感与西方表现性笔触相结合,既保留了艺术家主体对物的“虚静”审视,又赋予其当代性的视觉表现张力。
表现与写意
实际上,黄少鹏作品的中国性范式来源于他早期作品的表现主义艺术实践,融合媒介特性的绘画肌理正契合了传统绘画的写意性书写笔法。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书法恰好对应了抽象主义的造型逻辑,无论这其中有多少文化误读的成分,对于中国传统画家来说,书法的美学原则是解决绘画庸俗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表现性意味着浓烈的情绪,意在反映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质。其塑造忽视对物象的客观描摹,而重视内心的激越表现,通常具有超越客观现实的主观造型张力。由对西方表现主义语系的实践探索回归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表达,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终其一生努力探索的方向,黄少鹏无疑是实践这一路径的优秀艺术家。艺术家早期的表现性语言探索实际上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真相,尽管经历学院的造型洗礼,但黄少鹏最终意识到其绘画的表现性力量并不是来源于西方的立体造型传统,而是根植于中国绘画的平面性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学偏执,坦然接受这一偏见同样意味着艺术家的主体自觉,从而与往昔的自我和解。如是,油彩厚涂的笔触逐渐融入水性毛笔的书写性笔意,单纯的点线面构成开始切入对绘画意象的造境。黄少鹏的油画创作将书写性的笔意作为一种独具个性的绘画语汇,赋予其丰富的风格范式与多样的表情,并将其与人格化的“拙”、“朴”、“厚”、“茂”相呼应,既承续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精神内核,又兼容西方现代绘画表现主义的语言形式。
黄少鹏作品的强烈笔触与简约色彩形成激越而内敛的冲突之力,粗犷的肌理与符号化的形象,重构了绘画的物性归属,使其作品焕发出原始主义的生命力。黄少鹏油画的写意性探索实际上是艺术家对其个体生命本质的探源,是对“本我”的回归,是对“真我”的探寻。他将油画媒介转化为书法性的语言体系,使其成为个人绘画造境的工具,从而将表现性的绘画形式升华为写意性的情境再造。
(文/刘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