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名人访谈 >> 工艺
      分享到:

      别处“新材”——兼谈服装品牌文化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12-31 16:55:18 来源:网络

        策划、文字整理:魏华
        采访对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专业教师徐蕊

        记者:最近您在忙于哪些作品的创作?

        徐蕊:最近在尝试金属面料,新作品“柔软坠地”,是和一位材料学专家的合作作品。这是一种金属后处理过的材料,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式将金属的性格融进了柔软的面料。昂贵的金属分子,附着在廉价轻盈的尼龙纤维上,发生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反差,符合思辨的意义。由于材料本身就具有学术价值和独立的艺术性,我在介入时很谨慎。

        记者:也就是说这些轻便的材料和贵重的金属统一于服装时,它们之间本来的强烈冲突感就会很吸引人。

        徐蕊:正是这样,金属的坚硬和面料的柔软使材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的思辨性,我设计的时候,把这种思辨性加以放大,正如你在图片中看到它飞起来的形态。它本来是一块方方整整的布,放到我手上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破坏它的完整;同时它褶裥的节奏感也是我想要留住的,那么,可变的余地就非常少了。虽然制作成衣服的过程很短,但我确实想了好久:褶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穿在人身上,它会很服帖;方方正正的形状,可以利用褶裥的支撑来归拢出人体的轮廓。最后,我只是用剪刀在布的中间开了两个规矩的圆形天窗,然后安上两只规矩的烟囱。我的初衷就是让袖子像铁皮烟囱一样竖在房顶上。就是这两个袖笼,已经让我难以下剪,因为毕竟是破坏了它的完整。

        记者:这样一个“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立”的过程,所谓“不破不立”嘛。

        徐蕊:是这样的,这个材料我很尊敬的一个研究者的作品,但正是这种“破”的过程,让我对他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认识。穿在人身上的结果就是你刚才看到图片里的样子,很安静。它可以跟人发生关系,但离开了人的穿载,它也是独立的。它可以静止的呆在那里,也可以飞扬或落下,抛物线的轨迹正好影射了它的思辨。

        记者:那您会不会为了更好的展示某些服装的性格特点来设定模特相应的行为动作?

        徐蕊:我会考虑这些。此时我正在做金属材料,那我就会考虑金属和人的关系、金属和布料的关系、人的存在与空间的意义,还有,做为第三者的我,怎样看待这一切。

        记者:您创作时的灵感从哪里来,会不会从材料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寻找主题?

        徐蕊:“柔软坠地”是为英国的一个材料学术展准备的。先是材料专家为我提供了这种布料,一有时间我就会想,怎样用它。所以材料在先,我在后,展览的契机将它和我联系起来。因为我的参与,材料会有新的内容,这是我加入的意义,我必须保留我的轨迹。也有很多时候是命题作文,主题在先,这样我就会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接着去试验它们的契合度,最后定位到一个结果。还有些时候是某种材料使你萌发了一种感受,但这个材料可能是非常日常的,只是在某一瞬间与你偶遇,那时的它好像不是它惯常的样子,它为什么忽然变得不同,就成为创作的起因。

        记者:您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对于材料的准备,基本上是取自机器还是自己手工完成?

        徐蕊:两者都有。手工使过程提升,也是一种尊重和保护。

        记者: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会担心在原材料的拿来和生产过程中,随着机器的介入会破坏一些原材料很纯粹的本质特性,就没有手工生产的那种味道了,比如亚麻、丝绸等。

        徐蕊:你说的味道应该就是“艺术性”吧。对待原材料的态度,我们应当向两类人致敬:一类是手工业者,用“简单劳动”完成“简陋的”织物。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梭,每一线,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是在思考中进行,智慧与织物同步产出。另一类是生产设计者,通过计量机器与人脑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一套程序化的仿手工行为,能迅速无意外的规范劳动,量化极度提高,但质化变得单一,过程之中没有了随时调整的微妙。机器的思考方式是执行-修正-再执行-再修正,与手工劳动的边思考边修正不同。

        显然,思考中进行的手工业方式,更贴近艺术的本质。但是可控的智能化生产,支持了今天生活的便利。亚麻、桑蚕丝都是手工业时代的典型存在,会导致我们惯性的理解,认为手工制造更加符合它们的原初特性。但是,与时代对应才是“应该的方式”,而物质本身则可以交由多种方式存在。

        记者:思考中进行的手工业方式并没有远去,而且,随时都在发生。

        徐蕊:对,就像身在美院的我们,你是美术史的,我是服装的,但我们可能都会尝试别的内容,我们在不断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执行的过程促进了思考,不断的调整自己以配合“我”的操作性。人生就是一场手工劳动,通过不停的修正、思考,以求达到一个质优的结果。

        记者:对于我们来讲,机器的出现也是一种进步,毕竟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环境,那些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服装一部分可能值得保留、欣赏和珍藏,但很大一部分是不太适应现在大的社会环境需要的。

        徐蕊:传统工艺没有错,但必须随着时间在思考中进行,这才是手工劳动的价值所在。如果今天我们完全照搬某一个时间点上的片段的历史行为,而与此时的存在没有联系,那就是复现或者保护,不必非说成是艺术。

        记者:对于您来说,材料在整个成衣制造过程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因为有很多设计师更看重服装的剪裁、工艺和整体效果。

        徐蕊:结构、工艺、整体效果都是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材料是源头,能从源头开始介入设计,那是完美的。对成衣业来说,开发新材料很昂贵,所以多数中低端品牌都在材料的下游寻找契合。少数高端品牌在设计中会直接纳入材料的开发。每一种材料都有它天然的性格,比如亚麻容易褶皱,羊绒不能水洗,棉布的寿命由下水次数决定等等。智慧的设计者会顺从材料的本性,在寻常中找到不寻常的方法,增加产品的价值。

        记者:其实每一种材料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它们有鲜明而独特的性格特点,但同时它们又有所局限,而正是这种局限给了我们推陈出新的空间。

        徐蕊:就像你说的,每种材料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必须尊重它。尊重的方式,是让它获得生命的增长。材料的品性长短给了我们发挥的空间,通过研究怎样扬长避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比如:混纺,喷附,人造纤维,电镀等等。天然资源是有限的,延长利用周期能促进它的优化。

        记者: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对服装的流行趋势不太能看懂,尤其是那些发布会上的服装样式,实在超出了大众的接受程度,这是个问题吗?

        徐蕊:广义上“流行”是一个大现象,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社会生活状态,并没有具体的指向。既然是一种社会循环,你是躲不过去的。服装领域里的“流行”,是指先于上市产品的“流行趋势”,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特征,由一些获得认可的权威机构颁布,然后经由品牌散播出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流行趋势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需要下游的认可来确立其权威性,所以,它建立在深度市场调研的科学数据之上,有较为严格的整理秩序。与艺术相比,流行趋势是理性的分析结果,与品牌相比,它又具有相当自由的创造性。流行的源头是艺术,当艺术创造的结果位于趋势的延长线上时,就会被纳入到流行的规划中来,少数高端品牌以较高的标准实现这种趋势,先锋人士开始推广,接着,中低端品牌将它推向全社会。这样,流行就席卷了人们的生活。你可以选择50年前的流行,但你身处流行之中,不可逆转。“流行”就像是汹涌的海浪,上一浪刚下去,下一波就又起来了。对于设计师来说,即使想要怀旧也得在浪尖上进行。

        欧洲的流行趋势拿到中国来,肯定有些地方不能对应,这应该是看不懂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我想应该是我们的流行趋势研究还不够成熟。基于调研和导向,这才是流行趋势存在的意义。原因之三,概念性的初探,不需要所有人都看明白。

        记者:其实那些发布会上体现出来的概念,就是时尚创造者对潮流趋势的一个“初探”,它更多是“引子”的作用,接下来你可以顺着这些概念有更多的想法。

        徐蕊:是这个意思,它是启发你的,它告诉你这一季的流行趋势可能是什么,它通过材料、行为、环境、音乐等种种方式来表达对于流行趋势的判断。你能接受到什么程度都没关系,你看得懂,说明这和你有关;你看不懂,说明它是给另一个人群的。这里面也会有无效信息,市场会给它反馈。

        记者:在我理解而言,中端的二级成衣市场会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市场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也是一个进步。

        徐蕊:在这样一个阶段里,我们有很多的可能。现在的高端成衣市场主要都是欧美品牌,产品的设计自然也是基于欧美市场调研和趋势分析得到的结果,简单的挪用会发生水土不服。他们的优势我们不必回避,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建立基于中国人种和文化的数据库,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影响整个人群的面貌。市场是评判的依据,但作为设计者,迎合显然是初级的,应该有导向的力量。

        记者:在我的看来,“服装艺术”和“服装设计”还是有着很大区别。那些“服装艺术”的从业者们更多的是充当了艺术家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服装,还要考虑各个方面,包括材料、剪裁、空间形态以及与人的相互关系等等。

        徐蕊:学习最初往往从概念、定义、分类、比较开始,而当认知结构建立稳固后,回头再看这些界定,大多数是有局限的。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必须经过的方法,能加速理解的进程。“服装设计”的高级阶段,和“服装艺术”并没有本质区别。设计和艺术,只有服务对象的不同,其它都是一样的。

        记者:一件服装的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是被销售出去并为大众接受,还是服装艺术家的一时感念?

        徐蕊:一件服装的意义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作为艺术品为画廊收藏,可以成为形象符号为高端品牌和市场代言,可以变现为利润率,也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语言,更多的是穿着者自己的标识和受用。

        记者:一个品牌要是锁定了一个人群,比如白领,那么她的款式是否也就有了很多的既定性,设计怎样展开?

        徐蕊:你说的其实是品牌文化的问题。一件衣服,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它的款式,那只是抓住了一个暂时的小点。如果她有背景文化,款式延伸的可能性会无限扩大。品牌文化的价值决定了品牌未来的空间有多大。而具体的产品形式,则可以随者市场做相对灵活的调整。

        记者:品牌文化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具体的产品形式,不管是成衣、鞋子,亦或是化妆品,都能成为产品的一部分?

        徐蕊:当然。品牌文化是可以延续的,而产品本身有限定的。几十年前,中国的服装厂主要从形式上来界定,比如大衣厂、西装厂、针织厂等。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一件外衣能同时具备内衣的功能,那么内衣厂就只好倒闭了。所以,品牌文化是一个宏观的精神脉络,在研究目标客户群的生存状态后实现对产品内容的指领。

        再来看一下欧洲比较成熟的服装品牌Burberry(巴宝莉),在成立之初,Burberry依靠给英国皇家军队生产军用防水风衣获得了极好的市场业绩,之后很长时间里只做风衣。但现在的Burberry什么都生产,包括礼服、T恤、睡衣、香水等等。核心客户群在变,品牌文化也得相应调整,但是品牌精神一直不变,所以在形式上享有更大程度的自由。品牌文化使每一件产品都具有生命。

        记者:现在我们中国的服装企业主要是没有自己成熟的品牌文化,和欧美的差距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徐蕊:我们处在一个沟壑,前面树立起来的产业高峰集中在制造业上,企业靠产量获得了很好的利润,要说服他们立刻放弃对量的追求是很困难的。后面已经有很多开明人士和年轻的设计者在着手品牌实验。一旦意识改变了,差距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记者:本土服装品牌文化的建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吧。

        徐蕊:市场的大环境不够,如果这个难题交给设计师解决会非常好。设计需要领袖,市场需要向导。

        记者:平常您会穿着一些自己设计的服装吗?

        徐蕊:会,重要的场合。

        记者:您之前也在著名服装企业做过品牌策划,也接触了很多市场工作。我想知道,在企业与美院之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没有觉得在美院的创作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体验,毕竟不需要像企业那样过多的考虑市场问题。

        徐蕊:一些资金雄厚的高端品牌,在艺术的尝试上越来越大手笔,有时甚至超过我们。我们不应当有优越感,要花一些时间去研究他们,有选择的参与一些高端市场行为。设计的高处和艺术是一致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徐蕊:我很荣幸。

      展览信息

      女艺术系列5:青绿

      我没有自已的名字?
      苍茫与浪漫陈文灿漆画、水墨画展
      黄一山:非格物– 形而下的空间叙事
      一石倾情--钟志源汉白玉雕塑作品展
      “不想忘记”石亮个展
      “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个展
      “艺起画”李善单、玛馨玲师生展
      “幽梦尘心”李旺水墨作品展
      2013年石家庄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艺术家
      王明明
      何家英
      霍春阳
      冯大中
      刘大为
      张志民
      美术理论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98(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