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1-04 14:31:16 来源:网络
“我们在一起”抗震救灾大型公益海报设计征集活动,北京系列落地展开幕仪式7月12日正式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费菁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设计盛会。
展览一层大厅展出了费菁教授“果冻系列”作品中的两件。我们也有幸了解了这位建筑师对灾后重建的专业观点。
记者:费老师您好,在“我们在一起”展览入口首先看到了您的建筑作品,请简单介绍一下。
费菁:这个作品是好几年前和我的合作者傅刚一起做的,就是想要探讨21世纪的建筑和以往的建筑有什么不一样的形态。我们就做了一个系列叫做“果冻系列”。可以说是存在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或者叫做胶体。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我认为是21世纪新型建筑应该表达的一种东西。
记者:这次展览是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很多人看到您的作品之后就会联想到建筑安全,请给一些只是对建筑略有了解的观众讲解一下其中的联系。
费菁:中国一直强调“墙倒屋不塌”,就是说墙可以倒,主体结构不能倒。震后我看到了一些照片,很多主体结构都倒下了,那这些建筑就确实是质量有问题。真正好的建筑就算会扭曲、变形,但是主体结构肯定不会倒掉。
这次献出两件作品给“我们在一起”这个展览,也是为了表达虽然建筑歪了,但是不会倒下。看起来很柔弱,但是有一种韧劲在里面。我觉得这两件作品在这里也很合适。
记者:您作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对四川的灾后重建有什么提议?
费菁:我在纽约住了19年,曾经亲身经历了911事件。那天我走在大街上亲眼看到房子倒下来了。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当时就想这个楼怎么可能倒呢,但还是倒下了。911发生在01年,当时我们就参与过重建的过程。
我觉得灾后重建的时候,首先肯定要给灾民一个可以呆的地方,其次就是要给他们生活的勇气,这点很重要。房子可以倒,心理不能倒。所以5月13日的时候我就写了一个任务书给学生,探讨灾后的重建工作作为建筑师能做些什么东西。我们就想了一个适合任何灾难后的,可以紧急救援的可以进人的一个东西,就是把建筑做成车、船及飞行器的形式,这三种可以看起来是交通工具的东西就要解决人在里面居住的问题,海陆空相联结就可以组成一个救援系统。比如说水堵上了可以从天上走,路堵住了可以走水路,这样一种互补的系统。这个课题目前进行到了第一阶段,方案已经完成了。
记者:请您设想一下重建后的灾区状况。
费菁:我觉得这也是设计师可以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一次机会。希望重建之后的灾区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建筑,不要全是一样的楼房,分不出来哪里是汶川,哪里是青川。如果我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某一个地方的重建的话,我会用最充沛的精力去做这件事情。
记者:非常感谢您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
- 展览信息
- 艺术家
-
- 美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