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名人访谈 >> 书法
      分享到:

      宋慧莹访谈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1-04 18:01:12 来源:网络

        宋慧莹,生于1949年2月,山东省黄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班专业指导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专访宋慧莹





        编者按:在“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黄俊俭专程前往沈阳采访了辽宁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宋慧莹女士,请她就有关辽宁书坛的整体状况及本人的创作状态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现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辽宁书坛的整体状况。





        宋慧莹:辽宁书协已成立28年了。目前,全国会员有300多人,省会员近1100人。这几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辽宁书法界无论在书法的创作上还是在整体发展状况上,都处于全国上中游水平。应该说辽宁的一些作者,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多年以来,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对我们的工作关注而不干预,支持而不直接指挥,使辽宁书法艺术活动的自由度很大,空间比较开阔。在老先生的引领下,经过我们主席团的共同努力,协会坚持以书法普及教育为面,以着重培养尖子创作队伍为点,组织和发动了辽宁多层次的系列书法活动。比如说学习班、创作班、临帖班、青年培训班、少儿学习班。由于有了我们的积极倡导和科学指导形式的存在,很多书法作者和爱好者都踊跃前来学习,形成以省书法家协会为中心的书法群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催化剂,最近几年,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的实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效,辽宁的经济状况上扬走稳,回归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我们省内的各级协会和广大的作者更加开始活跃起来。我想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书协的工作人员和主席团成员抓住契机,通过深入细致、行之有效的工作,促进辽宁的创作队伍、理论队伍还有其他各个方面都能更上层楼,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增光加彩。

        记者:辽宁的书坛今年有何重要的活动?



        宋慧莹:2007年我们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省文联给予的专项的书法展览、评奖工作。虽然一度出现了经济等方面的难题,但我们通过努力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仍然圆满完成了工作目标。值得欣喜的是,协会不仅举办了省内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展览,还出了艺术水准较高的展览书籍,并且给作者发了奖金,可以说是协会、社会、个人皆大丰收。2008年应该说是奥运年,我们书协有几个想法:一是围绕迎奥运的主题,从弘扬书法传统上做文章,搞几个有一定规模品位的专项展览,比如说青年展、骨干作者展览、老先生们的展览。通过展览把书法的时代创新精神带动起来;二是我觉得辽宁省书协应该跟准中国书协既定的工作方向。今年,中国书协提出了“书法家进万家”。我们要组织部分书法骨干参加已经确定的“书法家边防行”活动,深入到人民子弟兵中间去,以此为模式,进一步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地方;三是已故的辽宁当代书法奠基人之一沈延毅先生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沈老先生更是一位著名诗人和博物专家,过去对他的研究尚且局限在书法艺术作品方面,今年我们尝试对沈延毅先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推动辽宁书法理论工作的发展。另外,另一位辽宁书法界的杨仁凯先生不幸于1月31日过世,杨先生为辽宁书法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了缅怀老先生,弘扬辽宁的书法事业,我们准备给杨仁凯先生举办个人展览,以表示我们这些后生对杨先生的怀念。
        记者:辽宁书协在发现新人,培养新人方面有何举措?



        宋慧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辽宁书法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问题。我们总的思路是要以老带新、提高标准、积极发现新人、采取有效方式促进新人的健康成长。仅举一个小的例子。省书协会如果发现一个好的书法苗子,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支持他,与他所在的地方单位沟通,给他创造学习条件,指定专人对他进行业务辅导与书法创作具体指导,提供给他展示的平台。尽力开阔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创作水平,调整他的不利因素,稳定他的创作情绪,从而加快了这些青年人日益向上的艺术发展步伐。

        记者:您从1988年到辽宁书协工作至今已20年了,为辽宁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请您谈谈这些年来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宋慧莹: 20年的风风雨雨有些事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回想起来,我觉得在协会工作是很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20年来我把生命中的黄金阶段奉献给了辽宁的书法艺术事业,我给予我们自己的协会;给予我的老先生们和书法同道们;给予我们书法爱好者的是一片真心。因为我知道在协会工作就是为大伙服务的,这意味着需要牺牲个人一些利益,甚至是宝贵的生活、创作与学习时间。但是我始终本着建立和谐环境、服务于人的工作原则去任劳任怨地工作。我的付出也换来了很多人返还给我以真诚的肯定。感触较深的事挺多,曾经有一位作者,一心想加入中国书协,投了几次稿都没有被选上,记得他在准备参加第五届全国展投稿时,他曾经心情很沉重地对我说:“我买了两刀宣纸,这回要是再选不上不好办啊!我老婆说:‘你天天写,这回选不上干脆就别写了’” 。当时听完这话以后,我心里也觉得很不是滋味。一个青年作者投稿参展,实在是热爱书法这门艺术,也是热爱书法协会这个组织,他从内心想加入这个组织,而且步履艰难,自己去克服来自家庭的、时间的、经济上的种种困难,真是赤心难得呀。我因此就鼓励他认认真真地写,消除思想包袱,不要想得太多,又给了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许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结果这个作者当年真的就选上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马上告诉了他,当时这个作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宋老师,谢谢你的鼓励,如果没有你的鼓励的话,我这次就不会投稿了”。其实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激动的心情绝不亚于这位作者。而且我觉得担任书协的组联工作能得到作者的认可,我挺满意,经常我是在这种真诚待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另外,告诉您令我常常感动的,还有那些晚年好学的老同志、老先生们,他们不顾年老体衰、不辞辛苦地写作品,自觉参与和参加活动,这种“秉烛而游”的精神,投射出当代老年人的时代风貌;这份热爱之情,反映出咱们协会的凝聚力量,他们的行动也激励我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当然,类似的感触很多,再说一点吧,那就是省书协与各市地基层书协的关系。还是仅举一例,2005那年,凤城书协的同志接到通知,说在参加全国书法大展之前省里在沈阳筹备了一个观摩展,从凤城到沈阳交通不太方便,当时的天又是很冷的,我以为他们不会来了。可是凤城协会的同志早早的就背着作品赶到了现场,那一幕忘我工作的情形,那一个风尘仆仆的形象,令我永远记忆犹新。其实,我们辽宁书协工作人员很少,每年这么多工作和活动靠什么支撑,辽宁的书法事业靠什么兴旺,我不说自然明了无误了。我自己因此觉得能力差、水平低,无以回报这些热爱书法事业的基层组织工作者。最后,请您看一下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是我从事书协工作二十年的感言,摘录下来作为我对这个话题的小结,好吗。



        “我与书法同在,我与书协的事业同在。我常常想像自己与书法的结缘,有如在书山长满山花的崎岖小径上攀援,无论多少年已经过去,也不知多少年将要到来,我要不舍昼夜地去采摘那一朵朵生机勃勃的山菊,集成朴素的花环,拜祭给古代的先贤,礼赞他们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成就;纪念那些已逝的长辈先生们,感恩于他们的教导和哺育;奉献给我的师友,祝愿他们在书坛艺苑新作如云。我还要把花的种子尽力播撒在遍野漫山,期待着花开来年。”《书山采菊二十年》
        记者:谈谈您的学书经历。



        宋慧莹:我先从我的家庭谈起。我幼年生活在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宋振臣祖籍是山东省黄县人。养父母对我的慈爱是细腻入微的,而对我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母亲迟明珍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希望她的女儿将来能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孩子。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虽然我的婴儿阶段有着很多人没有的隐痛,但是当我到了养母家以后有幸遇到很多孩子所没有的幸福。七岁的时候,母亲就亲手教我写字,她的小楷写得很好,她是我走向书法艺术道路的启蒙良师。另外,母亲尽其教育能力,从诗词、音乐、舞蹈方面对我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教育。那时她没想到让我成为书法家、舞蹈家、音乐家,她只是单纯的想,她的女儿要比别的女孩强。1966年,一个偶然机会我见到了当代中国书法名家沈延毅先生,那是第一次看到沈老写字,只觉得先生太伟大了,这字比我写得好多了。那时我才十六、七岁,围前围后的,就是想拜师。沈老收学生很严谨的,除了观察询问了我的个人情况,说要到我家看看。结果一去才知道我竟然是先生老朋友的孩子,原来我父亲跟沈延毅先生是老朋友,后来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断了联系。我就这样很幸运地拜师了,此后跟随沈老师二十五年,直到他老人家去世。刚开始跟沈老学的时候也就是写字,还谈不上书法。沈老说:“把字写好就行。”教我应该写什么,注意什么。但是先生从一开始就告诫我说:“不能学我,要学帖。学帖要取法乎上。”小时候我跟母亲学的是柳体、欧体。到沈老那里,他就不让写这些了,而是改写颜体。写颜的同时行书要写《圣教序》,他老人家不提倡初学者从写《兰亭序》入手。学了几年的功夫,先生就将他小时候使用的书拿出来让我看,我感觉到很新奇,开始读帖和学习书法理论,从这时起步我逐渐走入书法世界。而后,我同师兄姚哲成、程与天在一起研究书法、研习诗词、涉猎《易经》。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掀起,我们每天都在沈阳市文史馆收发室的小炕上学习、讨论、写字,每天都拿作业让沈老看,沈老每天督促我们临帖写习作,背诵唐诗、宋词。1968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沈老那时也下乡了,农村的三年我的书法学习受到一些影响。1971年回城以后我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这时我才认真思考这一生喜欢什么事业、应该干什么。分析以后感到只有把我的字写好,才能走出我自己的路。我在工厂当了八年工人,业余时间完全用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写字,一是伺候我有病卧床的老父亲。这期间我才逐渐悟出书法之路应该怎样走,给自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经常去请教沈老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字写好?沈老说:“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光写好字是不行的,必须把文化也写进去。”当时我听不大明白。他说:“你记得我让你们念的那些诗词吗?这些是基础,你自己还得学。我让你临帖是学好书法的基础之一。如果你把基本的笔法掌握了以后,回过头来还要往书法发展的源头上写,写隶书、写魏碑,写出自己,千万不能写我。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沈老的学生,像姚哲成、程与天、卢树勋还有我,没有一个去写沈老师的。他的子女学他,他就说:“写得乱,徒有其形,乏其骨,无其神。” 姚哲成写的是《郑文公》,我写的是行草书,兼写隶书、魏碑。1974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沈阳市总工会成立了书法活动小组接待日本人,进行书法交流。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参加社会书法活动,也是当时辽宁书法界最年轻的积极分子。日本人写得很好,他们从小就进行正规的书道训练,有系统的师承关系。我看在眼里,触动在心,暗暗下定决心要把书法学好,为国争光。1980年无锡、北京、沈阳举办了一个工会系统的联展,我作为代表到了无锡参加开幕式,那天还举办了当时很少有的笔会,记得那时大家都坐着写,我是初出茅庐,胆子大,站着那悬腕、悬肘挥笔而书,当时很多人都很惊奇。1983年,我就组织了 “辽宁十五人展”,第一次显露出我的组织才能。这个展览到黑龙江进行巡展,并且出了一本书法集,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书法盛事”呢。1984年,我的作品获得了当时辽宁最高的艺术大奖——“辽宁省政府优秀作品奖”。这引起省里主管艺术领域的领导对我的注意,不久我被调到省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可以说我的书法历程在1984年以前都属于初始阶段,1984年以后逐渐走向专业,但是回过头来看,那时对书法的认识还是比较苍白的,以为只要我肯写就一定能写好。1988年以后我调到书协担任组织工作,同时进入书法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阶段。1988年以前是努力在写,1988年以后是努力在看,做组织领导以后是写加看,把看的东西消化了,把曾经学习的知识文化和古人今人的书学精华融会贯通起来。2000年以后我和先前理解迥然不同,我的情感升华、我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我有时发自心底的创作欲望,更加常常驱使我手中之笔纵情挥洒。与此同时,我有时候会感到仿佛清晰的创作蓝图突然模糊了,有时候极度渴望读书学习、浏览借鉴,我每每读古人之帖,犹如与先贤智者在对话聆听。
        记者:现在您对书法有什么样的理解?



        宋慧莹:我对书法的理解是:“书写自己的性情,表达自己的学识品行,彰显时代的精神”。
        记者:您平时比较喜欢听京剧和音乐,您觉得京剧和音乐与书法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宋慧莹:爱好京剧是家庭渊源,我的父母是票友。我从小受到一定的熏染,对京剧流派、传统剧目比较了解。书法和京剧同为中华民族特有之艺术瑰宝,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京剧当中的板和眼,就如同我们书法点线当中的节奏韵律。京剧当中的流派亦同我们书法的流派。梅兰芳的唱腔是一种雍容华贵型,在书法中应该属于王羲之那种流派的;程派是沉稳凝重型,我的理解应该是颜真卿一派的。京剧中以动作虚拟出的场景,和书法的抽象意味如出一辙。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只算是一家之言。我们用笔在书写的同时,是在传递内心的意境。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典型的二胡曲子其节奏跟书法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写字都是很平稳的,那会给人很陈闷的感觉。如果线条长短悬殊、快慢相间、反差较大,写出的节奏感就比较强。《赛马》这支曲子就像写狂草一样,这就是节奏的表达,节奏中表达出性情,如果没有强烈的节奏就写不出怀素、张旭的感觉。我喜欢比较奔放的、豁达的东西,这与我的性格有关,别人说我的作品充满阳刚正气。我在此想借用豫剧《花木兰》的一句经典台词“谁说女子不如男”。
        记者:作为一位女性,作为一位母亲,同时作为一位书法工作者,你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给了书法。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您想给全国广大的妇女书法工作者说几句话吗?



        宋慧莹:十分感谢黄俊俭先生,十分感谢《书法导报》给了我这样一个向姐妹们问好的机会!“三八妇女节”是女性朋友的节日,作为女性生存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同时也经受着事业、生活的种种考验。面对这个世界给予的爱,我们应该增长一份理性,我们要自爱、自尊,更要自立自强。我理解的自爱是应努力具有古今优秀妇女之美德,争为世人的楷模,从这种爱延伸,献给世界更多的女性关怀和母爱;自尊就是要在意自己,对生活和事业充满自信和勇气,用真心换真诚,用宽容取代狭隘,显示出时代新女性的高度;自立自强尤为重要,爱与自尊需要独立、智慧、能力、成功作为支撑和基础,一方面我们会有更多的付出,需要更多的耐力和争取;另一方面,时代的进步、民主的发展、技术的飞跃,为当代妇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妇女精英崭露头角,相信经过我们的持续奋进,我们自会独领风骚。



        最后祝天下妇女书法艺术工作者节日快乐!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展览信息

      女艺术系列5:青绿

      我没有自已的名字?
      苍茫与浪漫陈文灿漆画、水墨画展
      黄一山:非格物– 形而下的空间叙事
      一石倾情--钟志源汉白玉雕塑作品展
      “不想忘记”石亮个展
      “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个展
      “艺起画”李善单、玛馨玲师生展
      “幽梦尘心”李旺水墨作品展
      2013年石家庄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艺术家
      王明明
      何家英
      霍春阳
      冯大中
      刘大为
      张志民
      美术理论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87(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