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1. 殷歌丽:“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30年
    2. 记者: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筹办和宣传中,您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比如数字化项目总监、工作组织以及媒体协调人等,以您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看,您觉得30年来Ars Electronica的电子艺术有一个怎样的发展演变? 殷歌丽:我并不是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建立之初就开始参与电子艺术节的相关活动,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接触的过程。但我认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电子艺术从一个专家的领域开始走向普通大众的视线,也就是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 记者:可以说现在的“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它能做到今天这样一个成就,它的最主要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哪 [详细...]
    1. 别处“新材”——兼谈服装品牌文化
    2. 策划、文字整理:魏华 采访对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专业教师徐蕊 记者:最近您在忙于哪些作品的创作? 徐蕊:最近在尝试金属面料,新作品“柔软坠地”,是和一位材料学专家的合作作品。这是一种金属后处理过的材料,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式将金属的性格融进了柔软的面料。昂贵的金属分子,附着在廉价轻盈的尼龙纤维上,发生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反差,符合思辨的意义。由于材料本身就具有学术价值和独立的艺术性,我在介入时很谨慎。 记者:也就是说这些轻便的材料和贵重的金属统一于服装时,它们之间本来的强烈冲突感就会很吸引人。 徐蕊:正是这样,金属的坚硬和面料的柔软使材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的思辨性,我设计的时候,把这种思辨性加以放大,正如你在图片中看到它飞起来的形态。它本来是一块方方整整 [详细...]
    1. 田黎明访谈录:自然为本的观察方式
    2. 王民德(以下简称王):重新认识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谈到继承传统,通常要落到笔墨问题上,按我的理解,其实笔墨问题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就像我们没有必要讨论汉字与中国诗文的关系一样。对水墨人物画而言,我觉得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明确中国画的造型来源,或许是更核心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田黎明(以下简称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和中国画的造型观念,不仅仅是中国画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的问题。要把两个问题说清楚,就必须跟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取道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生命观,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和造型观念就会自然地显现出来。 王:我们的问题可以具体到中国画的观察方式上,这样可以谈得更深入一些。 [详细...]
    1. 陆蓉之专访:动漫美学——青春永不老审美崇拜
    2. 记者:先请您谈一下此次展览的策划。 陆蓉之:因为我们这次本来是计划是我跟四个年轻的策展人一块做的,后来这个展览的规模一直在改变,变成五个年轻策展人一块做这个展览。原来的想法是集体创作,大家都提意见,然后每个人管自己的执行团队。 记者:阐述一下“动漫美学”这个展览主题。 陆蓉之:因为动漫美学这个方向其实对我来说只是当代艺术里面的一个方面,当很多人都会以为说我只做动漫美学的东西,其实不是,我会去推动动漫美学是因为我觉得年轻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都很自然的在创作上有这种共性,那这种的倾向是来自于从小他们在动漫环境里面长大,我觉得动漫美学展览其实指的不是动画或漫画的本身,而是在这个时代里面一种审美共同的趋向,你会看到像枫翎她是服装设计师,然后她转过来做雕塑,其实她做的也是动漫;跨领域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详细...]
    1. 桔子(陈虹竹)专访:以动漫为当代艺术的切入点
    2. 记者:作为参展艺术家对 “生化-虚实之间——动漫美学双年展”主题怎么看。 桔子(陈虹竹):我觉得这次主题取名为生化和虚实,就本已说明“生化和虚实”这两个词自身演变延伸的一个过程,我们作为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刚好涉及到动漫这一块,我觉得生化也是我们自身在经历的一个过程,虚实是我们艺术家在探索的一个东西,包括在艺术上面,还是在整个以后的人生发展上面,这两个词能够体现我自己的整个的状态。 记者:请介绍一下参展的作品。 桔子(陈虹竹):参展的作品名字是《秘林同盟》,我一直把人和动物结合在一起,因为我发现在动物身上有人性的一些微光,其实人的身上也有一些动物的特征,人性中幼稚、孤僻、怪诞的一面可能都会在动物的姿态表情与眼神中得到意外的呈现。所 [详细...]
    1. 陈平访谈录:笔墨随时代是必然的要不就留不下来
    2. 记者:陈老师,每位艺术家的成功都离不开朋友师长的提携,离不开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艺术之路也是寂寞之道,能走多远得看个人造化。请问一路走来,哪些老师对你影响比较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平:最初学画是跟林楷老师,我15岁认识他,当时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是潘天寿先生的学生,诗书画印都精通。那时候我家境比较困难,初衷是想为家里解决经济困难,画些能得稿费的连环画稿。通过其他老师引见,得到了林楷老师的指点,他把我的作品推荐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去发表。当时,林老师已经不画连环画了,在画山水,我便有机会跟他学山水画。接下来就是学书法、篆刻和诗词。林老师常说诗、书、画、印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四门功课,少了谁都不完整。劝我趁年轻多用功,我没有放松过学习,后来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在本科几年里,掌握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当时,我读的是叶浅予 [详细...]
    1. 隋建国专访:《运动的张力》及中国艺术产业之落后
    2. 记者:在今日美术馆里面,你是不是想把声音做大,但您有没有考虑的把声音做的有节奏感一些? 隋建国:有呀,你没看,我做了一些。 记者:一些波浪的有节奏感。 隋建国:这是我希望它的声音更复杂一些。 记者:更复杂一些。 隋建国:因为比较简单的来做,我希望感觉到这个空间,让这个管子在管脚处拐弯,到那一响,到那一响,只要听觉一到,眼神儿过去,你的意识就到了那么,意味着你对这个空间,它已经告诉你了,对不对,但是如果只是这样,这是不是有点,你要这个观众你就会觉得,有什么呀,太简单了嘛,于是那你就给他一点稍微的变化之类的。 记者:还有一次展览,我感觉呀,就是感觉没有一个很精细的一个,一些比如说完美的这些,没有亮的,包括那个球都是竖的,而且很多地方摩的都不是那么圆,包括那个 [详细...]
    1. 秦元阅专访——旅美艺术家
    2. 时间:2009年10月 地点:798艺术区桥艺术中心 秦元阅先生是位精力旺盛,富有远见和创意精神的画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任教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油画系。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他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中,发现其间潜藏着广阔的多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他通过对许多珍贵的艺术史料和作品的深度接触、研究,使他日后的创作更具生命力和视觉震撼力。这些研学心得,形成他艺术上的特殊气质。科学家常常称人之所识,是因为人们在不断经验着视网膜的“残留现象”所致。特别是在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境遇中,这特殊的艺术盛宴无疑会对人产生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力。我记得当时不少院校青年教师,都以赴民院参观民族艺术陈列室为迫切愿望。它既有“看头”,又具“启示”。许许多多民间的艺术珍藏,正 [详细...]
    1. 姜建忠专访: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2. 时间:2009年10月 地点:北京昆山本色画廊 姜建忠当然不是一个抽象画家而是一个具象画家。他画人物,也画静物。无论人物还是静物,在视觉形象上通常都是明确肯定而毫不含糊,紧贴着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表皮。但是,他们和它们又始终矜持、清醒而彬彬有礼的保持着与现实的距离,保持着神秘的期待解读、阐释的空间,而不与现实进行什么过分的“亲密接触”。在心理形象和精神指向上,是虚幻的,不那么容易让人确定的。你知道姜建忠在你心里置放着团光影背后是有东西存在的。可是,你无法明确言说,更无法预知藏在背后那些东西是什么。它们似乎“近在眼前”,可当你伸出思维之手企图抓住它们的时候,却又“远在天边”了。 从思想维度看油画家姜建忠,他的身上有着一以贯之的强烈的文化精英气息。文化精英,是当 [详细...]
    1. 闻立鹏访谈录:用心去画
    2. 记者:您作为第三届油画展的评委,对这次油画展的参展作品有什么评价? 闻立鹏:这次油画展筹备了三年,动员很广泛,规模空前,作品反应了当代油画的现状,因此我对这次画展的整体水平是很满意的。 记者:这届油画展和前两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本次展览入选作品的优势在那里? 闻立鹏:中国油画在第三届油画展之前,文革之后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前的油画风格很单一,画面单调。在1985年的时候,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画家、年轻人强烈要求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在黄山召开了一次油画研讨会,这是油画界的一次重大会议,甚至带动了整个艺术界。会议上提出要解放艺术生产力,是真正的解放,改变以前单一的大一统观念,研讨会以后,会议组织者整理出版了研讨会会议发言纪要《油画艺术的春天》,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经过这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现在已经 [详细...]
    1. 杨宇专访:三年痴狂为动画原创
    2. 记者:请自我介绍一下。 杨宇:大家好,我…我是饺克力工作室的饺克力(杨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上过。我一天要吃3顿饭。我长过蛀牙,请大家放心,都已经补好了,但是好像有的时候吃酸的还是隐隐作痛,我想可能好久有空还得去检查下。俺别的优点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 记者:请介绍一下“饺克力”工作室。 杨宇:在完成这部作品后,我和几个业内很有想法的老朋友在成都创办饺克力工作室。原先打算接广告、动画、游戏CG、影视特效等单子,积累好团队和资金后就跨入原创,不过现在《打,打个大西瓜》红了后,我们有了好的机遇,现在打算直接跨入原创了。 记者:历时3年创作个人短片的深刻体会是什么。 杨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时间的威力,这几年来我感受到世界上一切力量在时间面前都显得 [详细...]
    1. 刘庆和访谈:真实地面对你的所爱
    2. 时间:2009年10月 地点:刘庆和环铁工作室 记者:最近还在忙于下一个展览吗? 刘庆和:是啊,基于多年的思考和积累,自然地觉得有话要说,这个时候做展览不会觉得有强迫自己的感觉。我并不担心我的水墨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我所想的是我的一些感受将用什么方式继续表达。水墨是我的一种方式,它能表达我的某种感受并产生兴趣,但我不是一个持久耐劳的人,所以一种新的感受能否让我表达的充分和舒服,对我很重要。把水墨当作大事业会让我们只顾着眼于大处,会斩断一些不经意的敏感神经的触角,这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大家都在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想在嘈杂的声音里凸现自己,好让人注目侧耳,这种心态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是不是因为你过于理想化,对一些事物与你的预料不同就会有所失望。 刘庆和:说起来,我属于那种既理想又现实的人, [详细...]
    1. 叶惠玲专访: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 时间:2009年11月 地点:广州 记者:您的作品《笨鸟儿之三》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同时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那么您能谈谈这幅作品的创作理念吗? 叶惠玲:一直以来,我对儿童画很感兴趣。因为“童心”给我的启发,我一直思索着一些问题——儿童的眼光为什么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为什么总能把周围的一切看成是生气勃勃的?……带着这些问题,在创作《笨鸟儿之三》的时候,我尽量保持自己对事物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对对象陌生的感受,就像儿童对眼前的世界是陌生的、新鲜的、活泼的、他们的所看、所听、所触、所感都可能是第一次,他们画画时就不得不按第一次的感觉去描绘。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把这种陌生感受随性地表达在 [详细...]
    1. 滕菲访谈:首饰艺术的再认识与再解读
    2.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样与首饰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 滕菲老师:我是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留学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接触首饰艺术这个课程,然后我发现我是特别的喜欢,有一种很亲近的关系在里面,我就开始慢慢的学习和了解。当然我在德国留学期间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首饰艺术,是在一个艺术大的背景下,其中有首饰艺术这个课程。 记者:您在国外留学期间是一个什么阶段的学习,还是本科吗? 滕菲:我到国外读的是硕士学位,我本科是在咱们美院毕业的。我出国留学之前就是老师,回来以后就在美院当老师,一切都还是挺顺利的,没遇到什么大的麻烦。 记者:对于您个人来讲,“首饰”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您又是怎样来理解它的? 滕菲:“首饰”这个词从传统概念来讲,它是装 [详细...]
    1. 夏季风访谈:艺术担当的勇气和责任
    2. 【经营,致力于建立世界级艺术中心】 记者:请问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进入内地市场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选择北京? 夏季风:如果国外有哪个艺术机构想进入中国,想在中国有所发展,我想他们选择的目标和我们不会相差很大。很显然,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肯定是首选。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最终落户798艺术区,我们事先也作了充分评估,毕竟798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区,也是亚洲最大的艺术区,最有资格和国外的一些著名艺术区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与西方的艺术市场比较,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水准还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中间可增长的空间特别大。 记者: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进入内地市场,在收益上一定有所预期,目前中心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在经济回报方面接近或达到了自己的期待值? 夏季风:所说的收益在我看来有几种 [详细...]
    1. 武艺访谈录: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决定画家作品最终的品质
    2. 记者:武老师,作为中央美院的一员,这些年你在教学上、个人创作上都是有口皆碑,只是以往很难用这样的记录方式让你表达出你的艺术观点,因为今天是在做艺术家的文献,需要面对面。《美术研究》对艺术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画家的作品品格,而不在于他的官位和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只是从学术的层面上选择,重要的是看画家近期(每一个年度)作品的推出。这本身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不是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出于对艺术的敏感和对时代精神拿捏的状态。这样可以激活一些画家的创作思路,让艺术家得到确立,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智慧。另外,从目前看,很多画家交往圈相对狭窄,局限性较大,使得创作上小家子气。你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 武艺:其实现状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才称其为现状。我常常是在创作的时候,包括油画、水墨画、陶瓷、彩塑,有意地摆脱和调整目前的惯性,包括题材、 [详细...]
    1. 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黄永松专访
    2. 记者:请您谈一下中国文传统文化的发掘如何获得国际市场? 黄永松:天天在做的都是文化,把它做好人家就会来欣赏你,这就是国际化。其实国际就是人类化,把人需要的东西设计好,洋人也是人,他也会欣赏、需要,更何况是我们自己先需要。我们是买别人的或者是用别人的,也是别人做得好,我们才去使用。为什么我们不做得好呢?这个要反思一下。 记者:请您谈一下《汉声》出版物的书籍装祯美学? 黄永松:主要是我们对内容的熟识、认识跟内容的吃透要非常地深入。因为深入,所以我们的设计就受到了熏陶,受到了它的滋养、影响。所以出来的设计,我们觉得那才是应该的。 记者:介绍一下台大的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教育情况? 黄永松:城乡是一个大问题,今天城市跟乡村要怎么样地整合在一起,不然的话,我们的城市风貌很丑。从武汉到 [详细...]
    1. 费俊访谈录
    2. 记者:交互媒体现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吧? 费老师:确实是这样的,交互媒体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现在也是正处于初级阶段。当然,不仅仅是在国内,在西方,交互媒体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他们的交互艺术也处是于这样一种初级阶段。很多人对交互媒体还不是很了解,其实交互媒体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交互。在交互媒体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们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创作者的身份,同时,观众在作品面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观众身份。这么来说吧,我们传统的艺术媒介中,比如油画,版画,雕塑作品等,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赋予了作品一个完整且不容侵犯的实体。这些实体在特定的空间中确立了作品与观者间的关系与距离。而交互媒体作品打破了这种经典的观赏模式,消解了作品与观者间的距离,通常在交互媒体作品的展示现场,观者的身份会被自然地转换成参与者,他们 [详细...]
    1. 李洋访谈录:中国画是一种写意的精神
    2. 时间:2007年3月1日•上午 地点:北京•李洋画室 陈子游(以下简称“陈”):李老师,张彦远曾经在提及绘画的功能上说到“成教化,助人伦”,绘画在那个时代是起到记录历史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今天绘画在这个功能上还有多大的效果呢?古代的经典画论或者说传统对现在的艺术创作或者是艺术教学有多大的影响? 李洋(以下简称“李”):实事求是地说,关于绘画功能这一点在我创作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中国的古代画论很多都确实是很经典的。中国画系教学的指导思想现在也都趋向于回归传统,包括整个教学上研究占的比重开始越来越大。 我们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应该意识到21世纪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国画仍然是视觉艺术范畴,研究视觉艺术有 [详细...]
    1. Frederic Tcheng:Valentino,我的记录片的男一号
    2. 地点:北京 方家胡同 猜火车餐吧 Frederic Tcheng, 1/4中国血统,今年31岁。刚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时有几个短篇获得短篇奖。他的名字后来和一位时尚界超级明星同时出现在DVD的封面上,因为他是《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华伦天奴:末代王尊)的制片人。 Frederic Tcheng 是很幸运的“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几乎是他第一个项目大项目。他和导演Matt Tyrnauer一起与Valentino共处2年多的时间,用120万美金拍了一部这部纪录片。但Valentino一分钱没掏!120万美金大多来自赞助,这其中也包括Frederic的工资。 现在,《Valentino: The Last Em [详细...]
    1. 翟启兵专访: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 时间:2009年9月 地点:成都 记者:您的作品《家乡系列——春雪》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那么您能谈谈这幅作品的创作理念吗? 翟启兵: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也一直在描绘家乡的山水,创作“家乡”系列作品已有好几年时间,这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家乡系列—春雪”,也是这一系列的延伸。 “家乡系列—春雪”是一件立足传统,追寻人性,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试验性作品。用传统的写意技法与当代的形式和材料相结合,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一幅家乡美丽的春雪景色。雪,纯洁、朴素,又是祥瑞之物,古云“瑞雪兆丰年”;春天乃万物伊始,生命复苏之时,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雪& [详细...]
    1. 戎安(建筑学院教授)访谈:质朴与坚实的建筑学情节
    2. 【漫谈建筑学——“建筑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记者: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一个讲究造型的艺术院校,设立建筑学院的意义何在? 戎安: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个问题里面涉及两个层面。第一是什么是“美术学院”问题?,第二“建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关系问题? 首先要从“美术学院”的本源来理解我们学校,我们学校名为“中央美术学院”,英文翻译为“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从英文来看“Fine Arts”,后面这个“Arts”是艺术的意思,“Fine Arts” [详细...]
    1. 陈淑霞访谈:饱满色彩下的平实生活
    2. 时间:2009年8月 地点:环铁陈淑霞工作室 记者: 我想,无论谁走进您的画室都会感受到被一种特别的气氛包围着,这种感觉可以用温馨、惆怅或者舒缓来形容,也可以说是无法言喻的某种气息弥漫在这空间里。 陈淑霞:差不多是吧。我是喜欢投入到这种氛围里的,你看今天的阳光很妩媚,斜在墙上又延展在地面,我很喜欢这种与外部世界相通又相隔的感觉。一方面是我个人创作激情的投入,也是我把自己投入到自己营造的气息里来。因为这样的气氛里很容易接纳我的情怀,和我轻松地对接沟通。 记者,大家都知道早在1990年的中国油画年展上,您那幅“粉红色的花”曾经摘得银奖,近二十年来您一直没有停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索着表现的领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您能就这次何香凝美术馆的个展谈谈吗? 陈淑霞 [详细...]
    1. 张子康访谈: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今日艺术
    2. 【编者按】11月的北京,一切关于艺术的发生和探讨都有一个明显的默声趋势,当人们还沉浸在“经典艺术北京”带给人们关于市场的积极信号时,一些“不合时宜”的人却把考察的眼光转移到了艺术市场主要角色的画廊身上,回首当代艺术的主要阵地——798艺术区,惊呼画廊的展览越来越少、人流量越来越少、成交量也越来越少的时候,情况似乎得到了印证,亦如天气的严峻与酷寒,落寞中不知所以。 于是也有人说,越是落寞的时候,越是彰显学术态度的时候,必然美术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纷纷绕绕的艺术周遭中,我们蓦然发现美术馆,大气却不张扬,积极却不失稳重,在万抹艺术的碧绿中点染着一抹微红。 本期关于美术馆的话题,选择了三位美术馆馆长的访谈,他们分别是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上海喜玛 [详细...]

艺术知识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 油画表面各种污渍的正确处理方法
· 书画保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 科学的油画去尘方法
· 书画存放过程中四点要诀
· 珍贵书画安全度过雨季的良好办法
· 珍藏字画的保养要点
· 连环画的三大保存要点
综合评论
刘恒志:异军突起的当代中国书法大师
中国艺术名家典范——推荐最具收藏价值书法家刘恒志
论匡伟光绘画作品的当代性
中国艺术名家典范——特别推荐画家李净植
中国艺术名家典范——特别推荐画家田明兴
翰墨丹青|喜迎国庆——2024著名画家陆学东
中国艺术名家典范——特别推荐画家赵纯厚
翰墨丹青|喜迎国庆——2024著名画家金征东
翰墨丹青|喜迎国庆——2024著名画家秦阳虎
画家王英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报道
油画家王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报道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61(s)   5 queries